APP下载

杭州文澜阁建筑文化探析

2018-11-14徐莹莹

设计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人文精神

徐莹莹

摘要:文澜阁是清代珍藏《四库全书》七大藏书楼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其建筑特色兼具皇家特色和江南韵味。本文试以杭州文澜阁为例,以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分析其建筑特色,探讨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澜阁 造园元素 文化内涵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 8)06-0096-02

引言

文澜阁作为现今“江南三阁”仅存的一阁,是典型具有江南特色的小型园林式院落。作为一种可学可游可赏的物质载体,把景色的天然志趣与艺术家的内心情志,古老东方文化的神韵与选景造景的艺术技巧圆融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的境界。

一、文澜阁历史沿革及概况

文澜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孤山南麓,属于官府藏书楼。乾隆三十七年(1772),以“稽古右文”的名义,下诏采集图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库馆成立,开始编纂《四库全书》。到了四十六(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书稿缮写完成。乾隆皇帝下诏先抄写四部分别藏于文渊、文源、文津、文溯四阁,即“内廷四阁”。“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故于次年下诏,在原有的基础上,又续抄了三部,分别庋藏于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这三阁被世称为“江浙三阁”,亦称“南三阁”。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至嘉庆初年结束,共颁发给文澜阁书三万五千九百九十册。清威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涉及到江浙地区,文宗阁、文汇阁毁于战火。文澜阁及《四库全书》也难逃厄运,杭州八千卷藏书楼传人丁氏兄弟不避艰险,毁家纾难,修书复阁。现存文澜阁及其建筑院落为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楼正中悬挂光绪帝手书“文澜阁”匾额。院落分南、北两进,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称之为“东南瑰宝”。文澜阁虽为皇家建筑,却具有江南园林的雅致清新的意境。园林布局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地形高低,适当布置亭台、游廊、水池和石块,并通过游廊使之互相贯穿。从入口进入垂花门,后面依次为狮象群、御座坊、水池及文澜阁主楼,同时吸取江南园林不对称的特点,东面配有乾隆、光绪帝题字的碑亭。西面设有连接御座坊与文澜阁主楼的游廊。使得整体空间错落有致,花虫鱼乌散布在庭院内,动静结合,花香融书香,颇有一种人间仙境的韵味。

二、丰富的空间序列

元代范德机在《诗法》中说过,“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可见作诗讲究“抑扬顿挫”之法。而这种原则在文澜阁的建筑序列上也有所体现。其建筑群体大致以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呈现为“导入—过渡—高潮—结束”的顺序进行。从入口到垂花门为导入部分,垂花门之前是一处小院落,里面伫立着古树,建筑掩映在其后,给人一种神秘的韵味。过渡部分为狮象群与御座坊。进入狮象群,假山之下有洞,洞内分成三条路径供行人选择。其间有古树生长于假山的缝隙中,颇有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感觉。穿过狮象群则为御座坊,是古时皇帝休息以及召见大臣的地方。穿过此建筑,则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部分即文澜阁主楼和楼前的水池,空间豁然开朗。水池中央有一奇石,名为“仙人峰”。水池之后则是文澜阁主楼,是整个建筑群最耀眼的环节,同时也是空间序列的结束部分。阁前放置的香薰炉燃起香薰,不仅具有驱虫避蚊之效,同时使得主楼在香薰的烟晕下更显庄重(如图1)。

三、“阴阳五行”的建筑观

文澜阁作为以藏书为主的建筑群体,最大的隐患即火患。在当时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大环境下,古代的文人匠师们会把自己的理念与文化运用到建筑的设计中。首先从文澜阁主楼的命名就能充分体现这一点。“文澜”寓意“波澜”,且“澜”本与“水”意相近,以克火之隐患。其次体现在建筑外观上,屋顶为悬山顶建筑体,正脊两端以“鸱吻”收口,有吞火之意。建筑整体以白墙、黑柱构筑而成,黑与白代表五行中的金与水,金生水,有克火之意。再次,则体现在建筑的内部构造上,古代数字有阴阳之分,偶数属阴,奇数属阳。建筑遵循宁波天一阁的设计理念,“上通为一,下分六间”,六是偶数,属于阴,象征水,具有克火之意。综上,可见古人对于藏书楼的防火煞费苦心。而仅停留在此层面上,似乎把古人的想法简单化了。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即真正的善行好像水一样,停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默默无闻,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体现了古人对于水的博大而平静的心境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符合藏书楼本身的特质。

四、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反对奢侈浪费,提倡简朴。在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实践思想的环境下,形成了从使用者的实际出发进行设计的“以人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建筑构造原则

文澜阁的《四库全书》与北方的“内廷四阁”不同,对外公开阅览、开放,具有了社会服务功能,为提高当时的全民素质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在其主楼的设计中,除了入口正门外,在其次间开有侧门,便于书籍的整理与运输。主楼窗户使用了刻有步步锦花纹的支摘窗,外层上段可以支起,不仅利于通风换气,而且不占用空间。主楼内部仿制宁波天一阁的构造,创造性地增加了腰檐的夹层,内部分为三层,扩大了空间的收集,同时中间层和井口有利于书籍、搬运、通风和照明的使用。其次,建筑内部遵循中国传统的“墙倒屋不倒”的原则,使得内部空间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布置,并且在保持结构稳定的同时减少部分中柱,扩大了内部的藏书与活动空间。由于是皇家藏书楼,皇帝经常会在阁前举行活动,所以出于扩大人的活动区域,将书阁的前沿明间、次间的棉扇门与支摘窗直接安装在主楼的金柱上,形成了宽有两米的走廊,在扩大人的活动区域的同时,增强了明间的采光。

(二)礼乐精神相和谐

礼乐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礼乐文化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广义上说,礼是制度规范和习俗的总和,乐是思想、情感和艺术的体现。将礼乐精神运用在建筑中,建筑布局的主次、内外、上下、尊卑的安排体现着“礼”,即是秩序和规范。庭院内建筑的错落有致,与自然和谐相生则体现着“乐”。以礼治乐,以乐化礼,已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文澜阁属于皇家藏书楼,遵守中国传统“择中而居,不正不尊”的传统礼制思想。通过中轴线对称自南向北依次为垂花门、狮象群、御座坊、水池及文澜阁主楼,在强调中轴线主从序列的同时吸取江南园林不对称的特点,东面配有乾隆、光绪帝题字的碑亭,西面设有连接御座坊与文澜阁主楼的游廊。(如图2)观者随着游廊的转折欣赏着不同变换的景色,感到疲累时亦可在游廊的美人靠上休憩,感受自然的气息,别有一番趣味。在此则是文澜阁“乐”的第一体现。其次,在其建筑本体上,御座坊及碑亭顶部运用的皇家特有的黄色,体现礼制的等级制度。其他建筑基于防火的考虑,使用了黑瓦。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上并没有采用了等级较高的的庑殿顶与歇山顶,而是使用了在民居使用较为普遍的硬山顶与悬山顶。建筑颜色也遵循儒家崇尚节俭的原则,以寒色为主,色彩沉静而无火色,与周围的民居建筑融为一体。再次,则体现在植物配置与小品,园内种植盘槐、罗汉松、樟树、桂花等植物,不仅丰富了园内的景色层次,此类植物多有清香,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之感。同时园内掇山置石颇盛,其中主楼前水池中央的仙人峰尤为耀眼。该石取自太湖石,纹理清晰,姿态婀娜,远远望去犹如从天而降的仙女。园内置石多为石笋状,形态犹如毛笔,象征文化,与藏书楼整体氛围相协调(如图3)。

(三)“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

中国的传统思想“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终极精神,体现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一体现在文澜阁的选址。据《两浙盐法志》卷二《文澜阁图说》记载,“阁在孤山之阳,左为白堤,右为西冷桥,地势高敞,揽西湖全胜”。古代帝皇与文人墨客们在此自然美景中研究学问,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获得身心的净化。其二则体现在文澜阁的掇山理水。为了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园中池水与西湖相通,山石取自太湖之石,皆源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印证了我国著名园林家陈从周所说的,“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因出于功能需要,造园要素的花木使用较少,山石运用较多,以避免火灾,所以园内的掇山艺术独具特色,位于文澜阁内御座坊的前庭狮象群,不仅起到了“障景”的作用,同时给人们塑造出古朴山林的意境。(如图4)山下有洞,穿过洞口则是御座坊,在洞内也有三条路径。东面的路径可通往狮象群东面的趣亭,西面分为两条路径,通往狮象群西面的月台。登上山后,园内景色尽收眼底。山顶的东西面都有三条下山路径,可根据自己喜好任意选择,充分享受移步换景的乐趣。

结语

文澜阁作为现今江南三阁仅存的一阁,其建筑特色兼具皇家特色和江南韵味。其总体布局遵循着中国传统园林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规整中求变化。建筑单体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吸取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使得文澜閣建筑群与江南民居融为一体。其中所蕴含的建筑文化与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依然熠熠生辉,成为杭州西湖旁孤山一带亮丽的风景线,焕发着别样的光彩。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思品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分析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寻思的寻思——立法者·解释者·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