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的智慧
2018-11-14明影
明影
在40多年的弘法生涯中,佛陀一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攻击、诽谤,甚至陷害。对于这些,佛陀很少解释和回应,总是以沉默和忍耐来面对舆论的风波。
佛陀初到王舍城不久,因为频婆娑罗王的大力护持,以及舍利弗、目犍连等著名宗教家加入僧团,使得僧团的影响迅速扩大,佛法的传播第一次达到高潮。来竹林精舍问道的贵族和平民络绎不绝,很多人纷纷请求剃度出家,这带来了一些非议,引发了社会的不安。
人们抱怨:“释迦族王子要让我们的年轻人都出家吗?父亲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儿女失去父亲,他是要让我们都家不成家吗?”听到这些议论,比丘们都深感不安,只有佛陀内心了如明镜。他非常清楚,一个人不论在家生活还是出家修行,是由自己的先天禀赋和内在意愿决定的,内心向往修行的人不是家庭和社会所能阻止的;同样,热爱世俗生活的人也不适合出家修行。社会舆论的产生是出于对生命复杂性的认识不足,对此实在不需要回应,任何解释也难以平复非理性的舆情。果然,没过多久议论声便销声匿迹了。
后来佛陀受给孤独长者的礼请,来到舍卫大城弘法。由于波斯匿王和王妃的大力护持,佛教在舍卫国发展很快,迎来佛教僧团早期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转折。但这引起了原有宗教团体的嫉妒和仇恨,针对佛教的诽谤事件接二连三地上演。
有人重金买通了一个名叫战遮的女子,让她找机会陷害佛陀。战遮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每天都去祇树给孤独园亲近僧团,并刻意表现出与僧团的暧昧关系。
清晨时分,信众们赶来听佛陀說法,战遮女却从寺院的角落走出来,得意洋洋地迎着听法的人群而去。几个月之后,战遮女的腹部竟一天天隆起,谣言滋生蔓延,扰乱了僧团的清净氛围。
佛陀和圣弟子们对此仍是不闻不问。
有一天,佛陀正在为大众开示佛法,战遮女突然从人群中站起来,挺着大肚子对佛陀大声谩骂。现场的气氛突变,信众们不知所措,法台上的佛陀和身旁的比丘们却丝毫不为所动。战遮女看到这样的情形,变本加厉,不顾旁人阻拦要冲上讲台,没走几步,只听“砰”的一声,绑在腹部的木盆突然掉到了地上,众人一片哗然。战遮女仓皇而逃。谣言不攻自破,变成了街谈巷议的笑话。
然而,仇恨佛陀的人不思悔改,又策划了一个更大的阴谋。
孙陀利是舍卫城里最受追捧的交际花,很多达官显贵都是她的座上客。有人出重金买通她去亲近僧团,于是孙陀利开始频繁地出入寺院。她招摇的行为很快引起了众人侧目,但不久,她却神秘地消失了。之后,有人在寺院后山上发现了孙陀利的尸体。全城一片哗然,很多人都认为是僧团中有人谋害了孙陀利。佛陀和比丘们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比丘们每天的托钵乞食,都变得十分困难,所到之处常有人窃窃私语、指指点点。
面对这样的局面,佛陀不再沉默。他派几位德高望重的比丘去城中传达自己的态度:杀人是极重的恶业,恶业必然会有果报,比丘们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同时佛陀派人去拜见波斯匿王,希望国王尽快侦破案件。
波斯匿王高度重视,安排最能干的办案人员展开侦查,包括比丘们在内的很多人都受到盘查。正当案情侦破陷入胶着时,几名行凶者因为分赃不均酒后发生争斗,因此被一举抓获。事件的始末终于水落石出:原来,几个教团为了诋毁佛教,用重金买通恶人,杀死孙陀利以嫁祸佛教僧团。僧团重获清白,祇树给孤独园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还有一位名叫摩犍提的美女,天生丽质,很多王子都向她求婚。但她眼高于顶,没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一个偶然的机会,摩犍提的父亲参加了一次佛陀讲法的盛会,便认为只有佛陀才适合做自己的女婿,于是贸然带着女儿来向佛陀提亲。佛陀当然不会答应,冷面拒绝了他们一家,并开示他们身体本是污秽不净的法义。摩犍提的父母听了以后,非常受益,当下就证得了深妙的三果智慧。但摩犍提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发愿要嫁给一个最有权势的国王,并尽其一生报复佛陀。后来,她成为乔赏弥国优填王的第二位妻子。
自从获得了王妃的权势后,摩犍提就一直盘算着如何加害佛陀。当佛陀带着大队比丘来到乔赏弥国弘法时,摩犍提王妃发动所有势力展开了对佛陀的羞辱,比丘们所到之处都是谩骂和诋毁。面对这种情况,阿难请求佛陀离开乔赏弥,改去其他国家弘法。佛陀平静地告诉阿难,只要比丘们能沉默地面对,诽谤的风暴持续不了7天。果然,人们目睹了佛陀和弟子们的清净梵行,不到7天,摩犍提的报复攻势就再也组织不起来了。
富楼那是佛陀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大阿罗汉。他向佛陀提出要回家乡弘法。佛陀预料到在日后的弘法生涯中,他将遭遇种种屈辱,便着意试探他的心境。佛陀问:“富楼那比丘,如果遇到有人当众侮辱你,你如何面对?”富楼那回答:“我会以感恩心来面对侮辱我的人,因为他只是侮辱我,并没有动手打我。”佛陀又问:“如果有人动手打你,你会如何应对呢?”“我还是要感激他,因为他只是动手打我,而没有施以刀棒。”佛陀接着问:“如果有人用刀棒打你,你如何面对呢?”富楼那回答:“我依然要感激他,因为他只是用刀棒打我,并没有伤害我的性命。”“那如果有人要杀害你,你如何面对呢?”“我还是要感激他,身体只是往昔的因缘果报,我会感恩他帮我解除了负担,从此我可以安住涅槃了。”看到富楼那对生命的认识已经彻底成熟了,佛陀才答应了他的请求。
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因缘果报中,一切来自外界的磨难都事出有因。佛教并不拒绝来自他人和社会的考验,而是把一切社会和他人的问题都当作自己的问题。在僧团经受的负面舆论中,也不全都是空穴来风,有的是因为比丘们的过失所导致。但每次问题的出现,都成为佛陀为僧团制戒的缘起。外界的批评促进了自我的约束,僧团的戒律在一次次的事件中得以完善。
佛陀弘法40多年,经历了三灾九难的考验,每一次考验都成了佛陀教化大众和启发弟子智慧的说法因缘。对于修行者来说,所有诽谤和屈辱都是很好地磨炼忍辱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