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小结节病灶临床观察
2018-11-14常国涛
常国涛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胸外科 郑州450053)
肺小结节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诊治难度大。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胸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或肺楔形切除术在肺小结节病灶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替代传统开胸手术[1]。近年来,临床上对肺组织解剖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肺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肺段,并提出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认为其能更多地保留肺组织[2]。本研究选取我院胸外科收治的肺小结节病灶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小结节病灶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114例肺小结节病灶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7例。研究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48~78岁,平均(59.34±7.25) 岁; 结节直径 0.8~2.0 cm, 平均(1.36±0.14)cm。对照组男32例,女25例;年龄49~77 岁,平均(59.24±7.14)岁;结节直径 0.8~2.0 cm,平均(1.34±0.13)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1.2.1 研究组 行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具体方法如下:气管插管全麻,单肺通气,侧卧位,采用两孔法,胸腔镜观察孔做于腋中线第7~8肋间,主操作孔做于腋前线第4肋间;针对术前诊断良性病变者,考虑病变范围广,肺楔形切除术不能完整切除病灶,故直接实施肺段、肺叶切除术;针对术前诊断疑似恶性结节者,经胸腔镜探查认为可行肺段切除术,先进行淋巴结采样,送病理切片,淋巴结阴性者实施肺段切除术,反之行肺叶切除术。其中,9例为左下肺背段切除,9例左下肺基底段切除,8例为左上肺舌段切除,6例为左上肺尖后前段切除,3例为左上肺尖后段切除,8例为右下肺背段切除,5例为右下肺基底段切除,3例为右上肺尖段切除,3例右上肺前段切除,3例右上肺后段切除。
1.2.2 对照组 行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麻醉方式及胸腔镜操作方法同研究组,其中19例为右上肺叶切除,17例为左上肺叶切除,8例为左下肺叶切除,7例为右下肺叶切除,6例为右中肺叶切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肺功能变化情况。肺功能变化情况:包括用力肺活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MVV%)。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比较(±s)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疼痛,发生率为3.51%(2/57);对照组出现5例术后疼痛,4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5.79%(9/57):两组均未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P=0.026)。
2.3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MVV%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 6个月,两组 FVC%、FEV1%、MVV%均高于术前,P<0.05;研究组FVC%、FEV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VV%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2。
表 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 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t=8.382、8.567、13.039;#P<0.05,t=7.786、7.719、17.144。
?
3 讨论
手术是常用的肺小结节病灶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等[3]。但开胸手术具有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等弊端。肺楔形切除术属于非解剖性切除,在治疗恶性孤立性肺部小结节时可能因肺段间淋巴结残留等,增加术后复发风险。肺叶切除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正常肺功能,且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4]。近年来,临床上对肺解剖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认为左肺可进一步细化成八个肺段,右肺可细化成十个肺段,并提出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5]。但国内针对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研究仍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提示,相较于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创伤性更小,是更安全的微创手术方式,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可能是因为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肺组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尤其适用于耐受性差、高龄等患者。此外,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影响手术时间的因素较多,包括术者操作水平、患者肺解剖特点等[6]。
随访6个月,两组FVC%、FEV1%、MVV%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提示两种手术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此外,研究组术后FVC%、FEV1%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VV%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相较于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能更好的保留FVC%、FEV1%,考虑与肺段切除术保留相应段支气管有关;但在保留MVV%上意义不明确,考虑与患者术后肺减容效应、肺组织通气重新分布等因素有关。
此外,在实施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时,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快速取病理检查,确认无肺叶及肺段淋巴结转移[7]。本研究局限之处在于所选病例数较少,且随访时间短,未调查远期复发情况,今后仍需加大研究力度。综上所述,肺小结节病灶采用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可更好的保留术后肺功能,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