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以图书馆学为例

2018-11-14周蓓蓓周敏华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10期
关键词:跨学科检索创新能力

周蓓蓓,周敏华(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1 基于文献计量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现状分析

1.1 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缺乏系统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的规范程度普遍不够,评价也不够科学。就跨学科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关于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较多,不管是科研计量方法,亦或是同行评议方法,都是为了评价跨学科的创新能力。[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跨学科创新能力的科学评价很少单独展开,以图书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文献为例,很多学者忽视了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的评价要素、评价目的以及评价主体等理论内容的重要性,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数据库、处理指标分析、评价指标建模等方面,总体而言,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缺乏相对系统合理的理论分析。

1.2 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学术环境不够理想

我国的学术研究依附于行政的现象颇为明显,这是我国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弊端之一,甚至有些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过分体现国家意志或政府意志,进而滋生了学术浮躁、学术腐败、学术功利等现象,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制度也随之受到一定污染。[2]基于文献计量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是基于文献计量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相对科学的理论评价方法,其评价决策的效果相对科学公正,然而,这种评价体系的学术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对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升。

2 基于文献计量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为了构建一个有效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笔者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出发,通过追溯检索和关键词检索两种途径对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定期跟踪科学计量领域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识别出其刊载的有关跨学科创新能力及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的论文,在精读这些论文的基础上,运用追溯检索法查找与之相关联的文献资料。与此同时,利用关键词检索国内外主要文献资料数据库,国内数据库选用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字段为:文献计量or跨学科or创新能力or评价体系,其字段限定为“篇名及关键词”;国外数据库主要选用Web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字段为:literature metrology*or interdisciplinary*or innovation*or evaluation system*,检索字段限定为“Title”。检索日期为2017年12月18日,对两种检索方式获得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去除无效的文献资料,最终获得与文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筛选出关于“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的文章50篇,关于“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文章25篇。需要注意的是,外文文献主要针对英文文献,非英文文献可能会因为语言限制而被忽略。

2.1 实证数据内容

文章以国内外主要数据库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追溯检索法和关键词检索法,研究了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内容与实践方法,归纳分析了检索获得的文献文章、引文及作者信息,并将通过网络大数据分析,得出与之相应的数值。[3]而后,选取了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文献学、以及数理统计学五个典型的领域学科进行跨学科创新能力的研究,[4]比较这五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关系,客观分析并评价了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

2.2 实证计算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对检索获取的50篇文章进行分析,在分析时,将文章的题目、作者、检索信息导入到Mysql数据库中,并建立数据库关系表格,检索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涉及到跨学科的关键词信息,统计每篇文章中出现的跨学科关键词个数及占全文总词个数,再对不同领域的关键词个数进行比对分析,最终总结了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交叉程度。

对于一个检索文献中分析的跨学科创新能力指数,文章采取多元主体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获取,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深入研究,并从跨学科、创新能力、社会意义等多个层次综合评价跨学科创新能力的指数,去除评价中最大数与最小数,将剩余数据求平均值,最终得出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指数。

就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的精准度而言,该数据是通过数据库对跨学科交叉度的计算,以及对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数两个数据,并结合相关权威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打分,再与源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而后得到了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精准度数据。

该过程的计算由数据库自行计算,也有权威人士评价结果的平均计算,由于论文总数仅仅为50篇,加之人为评价中存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文章的数据精准度与实际评价度存有一定偏差。

2.3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五个研究领域的文章、引文、作者、出版机构的跨学科交叉度、跨学科创新能力指数以及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精准度见表1。

表1 跨学科联系交叉度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目前的绝大多数文献资料中,各个学科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文献学以及数理统计学这五个学科相互交叉,只是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度并不相同。

以图书馆学为例,图书馆学的形成、传播与发展离不开档案学、情报学、文献学及数理统计学等其他学科的支持,图书馆学与档案学、情报学、文献学和数理统计学的交叉度分别为23%、67%、42%和75%。由此可知,不止这五个学科之间相互关联,应该还有很多学科相互交叉关联,只不过有一些学科之间的关联交叉度较强,而有一些学科的关联交叉度较弱。跨学科交叉联系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要怎样才能够有效评价跨学科研究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构建一个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表2 跨学科创新能力指数表

通过表2,不难发现基于文献计量获得的跨学科文献资料中,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文献学及数理统计学的跨学科创新能力指数大多都在50%以上,即很多跨学科的研究内容都具有创新性特征,其文献的撰写作者都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

表3 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精准度表

通过表3可知,基于文献计量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的精准度大多都在80%以上,表明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误差较小,评价结果与理论的创新能力评价结果较为相符。然而,由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途径等方面的不同,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精准度受到一定影响。

以上数据足以表明,如今很多文献数据库的跨学科论文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文章的发布者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其创新能力的评价大多都是政府单方面评价的结果。理论上,综合多主体、多方法的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才能够让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更为科学。

总体来看,当今大多数文献资料的内容不仅仅包含一个学科,而是学科与学科相互交叉,跨学科研究的内容是否有价值主要取决于跨学科创新性程度,即学者的跨学科创新能力。通过以上基于文献计量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亟须构建一个有效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来弥补学术界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方面的不足,而此体系的构建,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 跨学科创新能力及评价:分学科的解读

由于跨学科创新能力涉及到多学科,图书馆学除与档案学、情报学、文献学、数理统计学有较大联系之外,它与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这五个学科也有着较大的关联。[5]

(1)心理学角度的解读。吉尔夫特的实验表明,创新能力的产生不仅仅需要人类的发散思维,还涉及到知觉、长期记忆以及评价等多种认知过程,有时还需要自制力、独立性、坚韧性等多种心理特征。斯滕伯格将人的创新能力分为三种维度和六种因素:三种维度分别为认知风格维度、智力维度及人格维度;六种因素分别为认知过程、认知风格、智力过程、人格特征、环境因素以及冬季因素。综合各个经济学家对创新能力的定义与理解,笔者认为跨学科创新能力受到多种心理品质的影响,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一个人的发散思维。[6]

(2)经济学角度的解读。真正从经济学角度去解读“创新能力”这一概念的是Burnsamp;Stalker,他认为创新能力即新思想、新产品及新工艺成功产生的一种能力。[7]由此不难发现,经济学领域对于创新能力的解释方面,更为侧重投入与产出,即关注创新能力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其核心要素就是新工艺、新成果以及新产品。因而,从经济学角度解读跨学科创新能力即研究其创新的成果带来什么样的经济价值、什么样的新工艺、成果及成品。

(3)教育学角度的解读。目前对跨学科创新能力的研究大都集中于研究是否具有“培养人”的效果方面。姜丽华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恰恰产生了某种新颖性产品的能力,[8]这种能力即为创新能力。董泽芳等人认为创新能力即学者主体性的具体体现。[9]因此,教育学角度的跨学科创新能力更为侧重研究学者自身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其创新能力的价值在于促进学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研究内容对人产生的新的教育影响。

(4)社会学角度的解读。杨卫院士将创新能力分为相对质量与绝对质量两个维度,相对质量即为与社会期待相吻合的程度,绝对质量即为平均的广义知识浓度。[10]总体而言,社会学角度的创新能力更强调产生的新成果是否具有社会意义,能否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其社会学角度的跨学科创新能力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推动创新成果提升的能力。

(5)文化学角度的解读。很多人认为“创新是一种文化”,文化学角度的创新具有如下特征:创新的“新”即新东西、新事物,敢于挑战时髦,善于在不断的学习中、实践中产生新的思想,而不是遵循权威,尊崇权威。[11]因而,文化学角度的创新是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的大胆质疑,对原有权威的大胆挑战。从这个角度来讲,跨学科创新能力并非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唯有在宽松、自由、开放的文化环境中,跨学科创新能力才能够产生,而跨学科的研究内容才更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4 基于文献计量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在构建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其一是选择科学合理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12]其二是选取跨学科研究文献中能够直接、全面反映学者创新要素的参考指标。[13]

(2)动态性原则。跨学科的研究内容并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而,有关当代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必然要注意动态性特征与差异性特征。

(3)激励性原则。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在于有效评价其跨学科研究的创新能力,因而,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以实现激励学者跨学科研究创新的最终目的。

(4)可操作性原则。构建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其可操作性,因此在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要做到评价体系构架的全面性、多视角性,争取让整个评价体系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促进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14]

4.2 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具体构建

通过以上多学科创新能力的解读,在文献计量的基础上,为了构建一个系统有效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以充分发挥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价值,充分检验跨学科学术研究的意义,促使学术研究呈现出更为理想的状态。笔者以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知识结构、创新实践以及创新结果为一级指标,根据一级指标分别列出相关的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见表4),以构建一个较为科学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表4 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表

4.3 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说明

(1)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中包括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批判与质疑精神,在研究跨学科创新能力时,创新思维往往表现为思维的飞跃,它将伴随着灵感的产生过程,而这一过程极有可能产生全新的思维,有可能就颠覆跨学科的理论知识领域。

(2)创新人格。创新人格分为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品质及创新个性,是一个具有多维结构的人格特征,是创新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人格产生的必要条件,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内容不能脱离创新人格。

(3)知识结构。所谓“知识结构”,即跨学科学者的各种知识的有效排列,它所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而且关注知识对跨学科研究内容的有效性。从当前跨学科创新能力的现状来看,跨学科的创新研究需要专业系统的知识结构。

(4)创新实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都强调创新实践的重要性,因为创新实践是创新能力产生的前提,更是评价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关键。通过创新实践,新产品、新知识会不断转化、交换及组合产生。

(5)创新成果。创新成果是跨学科创新能力的最终产物,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学者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多少、创新层次的高低等都决定着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

因而,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要同时兼顾以上五个因素去评价,评价的过程也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客观公正的评价才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进而促进学者跨学科创新能力的产生,保障跨学科研究的科学意义。

4.4 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未来趋势

(1)定量化评价。目前,绝大多数文献资料中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未来,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必然要从定性评价过渡到定量评价,定量评价的方法则更为科学。

(2)单学科评价。有关单学科评价方面的文献研究逐年增多,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单独的评价往往更能评价一个文献的创新程度,因此,跨专业创新能力评价必然会朝向跨学科创新能力单独评价的方向发展。

(3)科学公正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不断发展,未来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会借助现代化的网络工具来实现,而此评价将会避开人为因素的干扰,其评价体系下的评价效果会更为科学公正。[15]

(4)完善化发展。跨学科创新能力评价会更为完善,即评价的主体更为多元,评价的方法和评价指标选取会更为科学,评价的标准更为专业。在时间的推移中,跨学科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会越来越完善,评价的最终结果也会越来越理想。

猜你喜欢

跨学科检索创新能力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