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图书馆泛在服务研究述评

2018-11-14曹文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10期
关键词:图书馆用户信息

曹文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1 图书馆泛在服务研究源起

“泛在”译自英文“Ubiquitous”一词,在英文中通常被解释为“普遍存在的,似乎无处不在的”(Seeming to be inAllPlaces)。[1]被誉为泛在计算(或普适计算)之父的美国科学家Weiser发表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最早对泛在信息环境做出了解释:信息技术成为用户生存环境的一部分,计算机和计算技术在人类的意识层面上消失,无缝地集成到真实的生活世界之中,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连接到网络空间,轻松地利用它们完成日常任务,并不会意识到为其提供服务的具体技术和设备来自世界的哪个角落。[2]随着泛在计算、泛在软件和泛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泛在信息环境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基于泛在信息环境展开的研究和讨论也更加清晰、具体和深化,泛在环境、泛在网络、泛在服务、泛在图书馆等各种概念被提出。

虽然泛在信息环境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国内外学者对泛在信息环境的看法渐趋相似。具有代表性的如吴金红等从技术和服务两个角度进行阐释: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泛在信息环境是指通过普适计算、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空间、物理空间以及人类活动三者无缝融合而形成的智能化数字信息空间;从服务的角度来看,泛在信息环境是一个真正以用户为中心,以向用户提供最佳的服务体验为目标,具有多样化信息服务支持手段,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自适应信息服务的全新信息生态系统。[3]泛在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用户构筑了获取信息资源的全新环境,也为图书馆运用新一代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等技术革新和延伸传统服务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得图书馆泛在服务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泛在信息环境作为图书馆泛在服务得以开展的根本基础,也深刻烙印在图书馆泛在服务的概念之中。整体而言,图书馆泛在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① 采用多种智能终端设备使用服务;② 通过始终在线的网络通信技术使用服务;③ 用户不脱离原有的工作生活情境,即无需到馆;④ 图书馆信息资源充分泛在化获取;⑤ 用户信息需求得到充分泛在化满足。虽然对图书馆泛在服务的定义核心趋于一致,但在具体的研究视角、范畴和对象上,不同研究人员致力的方向各有差异,泛在服务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多向发展态势。

2 国内外图书馆泛在服务研究现状

由于图书馆泛在服务所涉及的相关学科较多,外延比较宽泛,可与信息技术、人机交互、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社会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结合形成不同的研究切入点,因而在不加限定的情况下,过于分散的来源文献将难以发现研究重点。为了检索出更加聚焦于“图书馆泛在服务”这一主题及其相应英文表述的文献,笔者以“泛在”(Ubiquitous)和“图书馆”(Library)为检索词,采用文献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为检索途径,全面查找了Tayloramp;Francis、SAGE Journals、EmeraldInsight、IEEEXplore、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 EBSCOhost、 ResearchGate、 Google Scholar、万方学术搜索、中国知网(CNKI)、读秀等数据库,经过合并去重处理共获得746篇文献,其中外文文献251篇,中文文献495篇。从文献的年代分布图(见下图)可以看出,图书馆泛在服务的有关研究发端于2000年,伴随着手机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与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而逐步兴起。2009年以后,图书馆泛在服务的有关研究出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且国内研究数量迅速超过了国外研究,“泛在”概念被国内研究人员更加频繁地提及。近年来,图书馆泛在服务的研究数量依旧呈现出上涨态势,说明图书馆泛在服务始终是一个具有活力的热点研究领域,也说明图书馆泛在化服务的转型变革仍然在进行中,这从侧面表明了本研究的意义与启示作用。

图 国内外图书馆泛在服务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与趋势

经过对全部文献基于主题和内容的筛选,发现大多数文献仍然仅提及泛在服务,或以泛在信息环境作为背景开展论述,进一步剔除相关度较低的文献后得到79篇与“图书馆泛在服务”这一主题密切相关且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本文以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为范式,结合ATLAS.ti分析软件的编码结果和研究者的主观思辨,综合考察重点文献的题名、摘要、关键词,并考量文章结构和内容,采用中等粒度的编码方式,对每篇文章提炼不超过5个词组或短语来描述文章的主要研究范畴,并通过对词组和短语的归一化处理和编码频次的统计,向上整合成为研究维度,对图书馆泛在服务的研究现状予以阐释。

2.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 Keller在阐述他对信息世界的愿景时,第一次提出了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ry)的理念,Keller所设想的泛在图书馆的重点在于学生和老师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4]200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举办了“数字图书馆的未来”专题工作坊(Digital Libraries Futures Workshop),推动学界对泛在技术和泛在服务在图书馆未来发展中的应用加以关注,并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2005年,马里兰大学图书馆馆长Lowry发表专题文章《让我们重新称呼它为“泛在图书馆”》,指出“泛在”一词是对图书馆如何走向未来和有关思考的很好总结,认为使用“泛在图书馆”来描述未来图书馆比其他术语更加恰当。[5]在理念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下,图书馆泛在服务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围绕图书馆泛在服务的相关研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相较于国内的研究,国外图书馆泛在服务的研究领域更加开阔、内容更加具体、层次更加深入,并且更加注重来源于实践过程的行为研究。具体而言,通过对国外图书馆泛在服务研究进行编码,发现国外有关研究维度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见表1)。

表1 国外图书馆泛在服务研究维度编码

(1)对图书馆泛在服务理论和理论模型的研究。这是国外研究较为关注的一个方面,除了主观思辨性质的理论探讨之外,也注重通过实证方法提出泛在服务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通过基于调查数据或业务数据的定量检验对模型进行调整,为泛在服务的有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典型研究如巴西学者Valmorbida等提出了一个被称为U-Library的智能模型来为图书馆提供更好的服务,并通过图书馆运行过程的真实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便利性和可用性。[6]

(2)对开展图书馆泛在服务的实现技术及其可能架构的研究。基于国外信息、通信和技术的发展优势和引领作用,新技术、新方法如何与图书馆开展泛在服务相结合成为了一个研究重点,不仅传统的WAP、SMS、3G网络、Web应用等得到深入讨论,如何利用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语义网络、协同创作、知识组织等来增强泛在服务的可接近性、可靠性、易用性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图书馆泛在服务的具体实现提供了良性且多元的参考。比较典型的研究如美国学者LiLi探讨了如何利用基于Web的信息架构等新兴技术来设计、开发、集成、完善并实现图书馆泛在服务和泛在项目,[7]给出了图书馆开展泛在服务的新途径。

(3)运用泛在化服务提升图书馆用户服务实效的研究。国外研究人员关注泛在服务是否能够真实地提高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感知程度、使用效率和满意评价,为图书馆了解用户利用泛在服务的环境和需求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参考资料。在这一维度的研究中,国外研究人员还特别对图书馆特殊群体用户(如盲人、聋哑人)给予了关注,研究图书馆能否借助泛在服务来提高特殊群体的服务水平。如,韩国学者对国际学生群体在美国高校使用泛在化图书馆服务展开调查,指出图书馆应当重新评估它们面向国际学生的移动战略;[8]Kwak等对盲人泛在图书馆服务的实际效果和可用性进行了研究,结合调查结果对面向盲人的泛在服务提出了建议。[9]

(4)如何使现有图书馆业务适应泛在信息环境的研究。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泛在服务必须与图书馆原有服务相结合,嵌入或改造传统服务以更好地融入图书馆各项业务之中,并为图书馆书目服务、信息检索、参考咨询、信息素养培训等业务的泛在化开展和在泛在信息环境下的发展分享了许多经验。如,美国学者Barnhart等探讨了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泛在化路径,对移动参考咨询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展开了详尽分析。[10]

(5)对图书馆泛在化服务实践与应用现状进行评价的研究。如何评估图书馆泛在化程度及其对图书馆主体与用户客体的影响是国外研究者的一个新兴关注领域,服务评估有关研究的主要出发点是为图书馆审视自身的泛在服务战略并改善不足之处探寻一个有效且易于施行的途径或方法。如,美国学者Hahn通过对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基于手机开展的各项服务进行整体评价,指出无线移动服务是泛在图书馆实现过程中重要的一步。[11]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图书馆学界对泛在服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05年,起初是对西方泛在信息环境引发的一系列思潮进行介绍,如,金胜勇等人介绍了NSF于2003年举办的专题工作坊及“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s) 的理念。[12,13]国内学者关于泛在服务的理论探讨最早见于陈维军等介绍基于数字图书馆普及所产生的泛在知识环境的背景和特点,认为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地位发生改变,需要对服务重新定位并转型为“知识社区”。[14]自此,我国图书馆界开始了对泛在服务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研究,发文量和研究热度不减,泛在图书馆环境、泛在图书馆、图书馆泛在服务、图书馆服务泛在化等术语被相继提出并采纳。

近年来,伴随着多项泛在技术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应用,我国学者对图书馆泛在服务的关注度逐渐上升,从不同的角度对泛在服务展开了探讨,所产出的研究成果各具特色。基于对研究内容的总体梳理和把握,从得出的编码结果上看,国内文献论述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见表2)。

表2 国内图书馆泛在服务研究维度编码

(1)图书馆开展泛在服务的策略与行动方案。国内研究人员较多地讨论了图书馆泛在服务与“互联网+”、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等战略背景的融合,对图书馆战略规划与政策制订过程中泛在服务的融入给予了多角度的关切,这是本土化图书馆泛在服务研究的特色之一。如,李莉从无处不在、多元化和以人为本三个方面阐述泛在服务理念,并探讨了建设泛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策略。[15]

(2)泛在服务背景下图书馆的整体转型与变革。为了在更好地立足于读者服务的前沿,国内研究人员就图书馆如何根植泛在理念,实现图书馆的整体跨越发展进行了许多探讨,特别是提出图书馆应以整体转型与变革应对泛在信息环境和技术的冲击。如,徐黎娟提出图书馆应当进行平台化转型,以树立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兴技术、建立制度保障为重点,实现泛在的智慧服务与空间服务。[16]

(3)实现图书馆服务泛在化的技术和工具。这一维度的研究与国外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类似,但更具有我国较为普及的移动服务色彩,更加关注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以及其他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泛在化服务中的作用。如,李臻等讨论了图书馆移动技术与服务的变迁和现状,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泛在服务解决方案,介绍了泛在服务的技术特点、架构与实践案例。[17]

(4)泛在服务背景下图书馆具体业务的演进与创新。国内研究人员对图书馆现有的与可能开发的各类型服务都予以了充分探讨,这其中以虚拟化、数字化的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为重点,兼有对空间改造等与实体有关、与阅读推广等活动有关的业务的讨论。如,李桂贞指出泛在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应开展多样化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并从服务空间和服务内容两个方面对学科服务进行泛在化嵌入。[18]

(5)泛在服务对图书馆及其服务对象产生的影响。国内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是泛在服务对图书馆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影响,部分研究人员强调图书馆的作用可能被弱化以及如何打破弱化的局面,而更多的研究人员则对泛在服务能够给图书馆以及用户双方带来的益处进行了论述。如,刘彩娥讨论了泛在时代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影响,认为泛在环境能够推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变革,推动图书馆在交互平台建设、教学材料拓展、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19]

3 图书馆泛在服务研究评析与展望

3.1 整体研究层次有待提升,应深化研究内容

综观图书馆泛在服务研究,国内400余篇专题研究中发表在各类核心期刊上的仅有120篇,其中只有不到10篇的文章获得了较高的引用率,这说明对后续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同时,国内研究中还存在一部分论述较为简单的研究和重复性研究,进一步影响了泛在服务研究的整体层次。国外研究虽然整体上好于国内,但发表于SSCI期刊或者得到广泛引用的文章仍然很少,比起图书情报学科内其他被数千次引用的高被引文献,其引用率往往只有几十次。由此可见,真正具有引领作用和代表意义的泛在服务相关研究还不多见,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研究的深度较浅、学术创新不足、学术贡献和启发作用有限,缩小了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利用的空间。随着泛在服务的广泛开展和逐步完善,泛在服务的理论体系有望得以进一步明晰,应用研究也将得到快速深化且分化出几个重要的方向。同时,在研究实力提高、研究质量上升的趋势下,较为规范的实证性研究也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泛在服务研究领域,不同课题之间的研究对话将易于展开,也有利于在碰撞中促进研究成果传播,共同推动研究内容走向深化,甚至形成泛在服务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

3.2 本土视角仍然不够清晰,应强化国内视野

就图书馆泛在服务实践而言,国内的图书馆走在了前列,创新性地开展了很多有价值也有发展空间的实践工作。仅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由于其具备庞大的基础用户数量和便捷的服务功能嵌入,绝大部分图书馆都开设了或准备开设微信公众平台,这使得读者可以在不安装额外APP的情况下访问图书馆资源、请求图书馆服务、参与图书馆交互,而西方国家的图书馆还没有这种类似的大规模实践。但是在泛在服务研究中,国内外研究往往都倾向于利用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信息系统成功模型(InformationSystemsSuccessModel,ISSM)等以技术为导向的模型。这些经典模型的理论基础大多来源于西方对用户采纳技术的研究,对具有本土特色的泛在服务能否适用国内泛在服务缺少相关探讨。在今后的研究中,国内的研究人员应当基于我国用户的信息行为特点和图书馆服务实践,运用质性与量化研究结合的方法论,与实践创新展开积极互动,探索、构建并修正本土化的泛在服务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模型,实现国内外学界认可的理论创新。

3.3 主流研究鲜见用户视角,应突出用户中心

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是图书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写进许多图书馆使命的内容。要想满足当下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其前提是真实地融入用户的信息环境,使用户花费最少的成本来获取信息资源。泛在服务环境下,图书馆供应全天候的、即时性的、远程的、不必基于实体空间的服务显然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然而在当前的主流研究中,用户的重要性位置并未被充分摆正,许多研究仍然是从研究者、管理者、图书馆为主体的角度出发,真正以用户视角为切入点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少。因而,期待在今后的泛在服务研究中,作为图书馆核心服务对象的目标读者能够成为研究的首要数据来源,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问卷调查、现场观察、模拟实验等形式获取用户的定性、定量数据,分析和探究隐藏在用户显见信息背后的服务需求和使用意愿,通过充分地关注和关心用户,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解决研究问题。

3.4 与现实服务联系不紧密,应推动实践融合

泛在服务是图书馆一个重要的实践场域,因而有关研究应当在相当程度上为实务工作发挥导向性、参照性的作用。这一点在国外研究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对于国内研究而言尚还存在欠缺。如,国内研究的一大领域是泛在服务的策略与行动方案,这种纯理论思辨性的探讨并非没有价值,但对图书馆泛在服务的实际开展还需要实证性的研究为佐证和修正,否则便容易沦为一纸空谈,最终研究的价值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热度的褪去而很快消失。另一方面,参与式行动研究(ParticipatoryActionResearch,PAR)在图书馆学中同样适用,并且有研究者认为既可作为方法也可作为方法论的参与式行动研究可以贡献更扎实、更有说服力、更具备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20]参与式行动研究强调的是研究人员的“在场”,即参与到实践的真实情境中开展学术创新,因而图书馆员面向用户设计、提供和改进泛在服务的过程,也是亲身解决研究问题、达成研究目的的重要过程,通过连接专业研究与工作实践,有助于提高其科研产出的成果价值和参考意义。

4 结语

从上述对图书馆泛在服务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到,虽然研究水平和深度参差不齐,但在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两方面都产生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后续研究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并促使了更多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出现。无处不在的网络热点和可随身携带的智能设备在新时期为泛在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使得泛在服务嵌入用户学习、生活成为可能,也为泛在服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和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中,我们必将看到泛在服务在图书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伴随实践的深入推进也将出现一批置于新形势、新背景、新技术下的高水平泛在服务研究,特别是基于本土特色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乃至更新的数字媒介、社交平台实现泛在服务的研究。

猜你喜欢

图书馆用户信息
图书馆
订阅信息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