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唱“知识付费”:很靠谱,很不靠谱
2018-11-14□
□
当“知识付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后,离开学校后那么多年,我们再一次拥有了学习的热情:
每天在拥挤的地铁上“打卡”背单词;利用午休的间隙打开“得到”APP,点击“听书”专栏,去听大V解读《商业的本质》,“分分钟”感觉自己正站在企业管理者的高位思考公司未来的道路;晚上睡觉前再刷一刷“知乎LIVE”里那些有趣的新答主,追求一下诗和远方……
这一天,我们似乎过得格外充实,学了好多之前不懂的“新名词”,下次跟人聊天时,又有了新的话题和“观点”,尽管这些看似独到有深度的见解,是从某个“大V”的嘴里扒拉出来的“二手货”。
我们正以这种方式告诉自己和他人:看,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哦!然而时间一长我们发现:我们的“知识库”并没有因为花钱订阅这个行为而变得更为充盈。
那些未经独立思考和反复实践验证的知识,那些我们“正在用力学习、专心读书”的假象,就如同太阳下的七彩泡泡一般,轻轻一戳就碎了。在一个“二手知识”泛滥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找不到那条真正通向知识殿堂的道路……
我们为什么追捧“知识付费”产品
据初步估算,2017年我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达1.88亿人,每天有1000多万用户通过各大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购买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知识付费产品为什么会受到追捧?我们看来,这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飞速变化的社会让每个人感受到了学习的紧迫性,这样一个大环境里,你一天停止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弃。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当我们迈出学校大门时,我们学习的很多知识就已经落后了。大学学习金融的同学,可能不懂什么是“区块链”“比特币”;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能对如何高效运营自媒体、如何做好一场网络直播充满了疑惑;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可能在工作中要面对无数家长的育儿焦虑,在眼花缭乱的“育儿方式”中迷失……
在北京一家新媒体公司实习的吴君,大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在学校里,因为看一些同学运营公众号挣了不少生活费,再加上自己也有一些兴趣,毕业后,她不顾家人反对,选择了一家新媒体公司。吴君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在这里似乎完全用不上了,她不得不从头开始学习。“说实话挺难的,我们公司代运营了涉及金融、医疗、教育等多个行业的公众号,我不仅要学习如何运营一个公众号,还要快速了解这些陌生领域的知识,订阅专栏是一条很高效的学习途径。”
有段时间里,吴君的朋友圈里充斥了大量的新词汇,什么“H5”“IAAS”“KPI”,让人眼花缭乱,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在短时间内找到了适应工作的信心。
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快餐化”,学习的时间变得零碎,学习的方式变得多样,更多人想利用手机、电子阅读器这样触手可得的工具去快速获取我们想要的知识。
而知识付费,正是抓准了每个人一天中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轻便易携带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为载体,让大家拥有了随时随地给自己充电的机会。
在地铁上,如今已很难看到有人捧着“大部头”认真看书、做笔记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盯着手机、戴着耳机的“低头族”。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几个“知识付费APP”,就能选择自己想学的知识。
从前,需要我们在图书馆的浩瀚书籍中仔细查阅、谨慎筛选、精心阅读的原文典籍,现在被一个个专家学者拆解开来,拎出其中的“干货”,加入自己的注解和轻松的解读方式,分成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的音频,供你在走路、等车、做家务时,用“听”的方式去快速了解一本书、了解一门新的学问。
这样一来,学习的门槛大大降低,效率也似乎提升了:从前阅读全本《托尔斯泰文集》,要花上少则几周多则几个月的时间,现在,只需要打开某个知识付费APP,选择评分高的“某某讲托尔斯泰”专栏,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把托尔斯泰经典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隐藏细节、美学特征了解得清楚明白。
知识付费的开发者们精准抓住了大家的焦虑感,很多时候,他们不是在贩卖知识,而是“贩卖焦虑”,让人觉得只要我购买了产品,就能治好“知识焦虑”症。
一方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主要焦虑来自人际关系而非生存压力,我们早就摆脱了为吃穿发愁的年代,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焦虑感来自一种“我要过得比别人好”的心理。如何过得比其他人好?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最终将所学的知识变现,是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路径。
另一方面,当下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已经到了将人淹没的程度,这样的时代,人们不知道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洪流中筛选出自己想要、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很容易患上“知识焦虑症”。
针对这种心理需求,知识付费的开发者们出现了。他们为大家勾画出一个理想的状态:我们帮你挑选书籍,我们帮你深度阅读,你们只需要付出很少的金钱和时间,享受成果就好。对此,有评论犀利指出:“很多知识付费向用户兜售的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慰藉,让你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些有用的东西,从而有一种收获知识的满足感。”
能“买”到的和不能“买”到的
网友“小鹿快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知识付费这两年,我花5000元买的4个教训》,文章中她提到了自己真实的学习经历。
从2016到2017年,她一共在“知乎”上买了46次讲座,花费大约为1500元;在微信上买了21个讲座,花费大约500元;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花费大约500元;在“得到”上买课程,花费大约300元;参加过两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费100元;还购买了其他各类主题课程,花费大约2000元。这些付费课程加起来总计花费约5000元。
在她购买的课程中,每个讲座至少要1个小时,因为花了钱,所以她认真听完了每次课程,有时候还多听了一两遍:“一开始觉得很受启发很有用,但时间长了我才发现,我的认知并没有因此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因此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小鹿快跑”有一天翻看自己密密麻麻的听课记录,却恍然发觉,有些课程讲了些什么,她完全记不清了。
和很多“囤课成瘾”的消费者相比,“小鹿快跑”算是认真对待课程的了,一则来自《人民日报》的数据调查显示:目前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仅为7%,虽然使用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是能持续学习并持续付费的用户并不多。
为什么知识付费产品的到课率和购买率相差甚远?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天生具有惰性,远离了强制上课、下课、交作业的学校生活后,很少有人能抵御住种种诱惑,坚持终身学习。另一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和“小鹿快跑”一样,过了购买的“狂热时期”,开始冷静看待知识付费产品。
知识付费产品效果究竟如何?我们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也不同。
对于一些技能型的知识而言,这种直接明了的学习方式是效率很高的。比如如果一个对法律了解很少的人,想去了解婚姻法的基本知识,可以订阅一些专业律师的解读,那些对你而言生涩的法律条款、名词,你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容易犯的常识性错误,都会有专业人士详尽解答,现在的付费课程往往还有一对一提问环节,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咨询,准确、快速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
但对于一些更多需要深入思考、反复实践获得的真知,需要独自面对的人生难题,知识付费产品的效果可能和心灵鸡汤差不多。比如有人问:“怎样才能在一年内达到月薪5万元?”这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回答的问题。
尽管很多付费课程都号称“听了之后改变人生,让你升职加薪不再是梦想”,但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工作能力、性格认知不同,如果简单粗暴总结出若干条“职场法则”,告诉大家只要照着去做就能“登上人生巅峰”,这跟从前在机场很火的“成功学大师”们有什么差别呢?
所谓“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要想真正提升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没有系统学习、深度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仅凭购买了一些“成功人士”的付费课程,是不可能成功的。
史蒂夫·乔布斯是通过千百次的失败和实践,甚至被驱赶出自己创立的公司,而最终创造了苹果产品。刘慈溪是靠着过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对人性的深入洞察,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坚持,才写出了《三体》。就连大众公认的成功企业家丁磊,在创立“网易严选”品牌之初,他一个男人亲自去对比、测试了各种女士丝袜的厚薄、耐磨度,闭着眼睛就能说出各种丝袜的优劣好坏,从而让“网易严选”推出的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这些“大神”距离我们太远了,我只是个普通人,希望通过付费课程提升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已。作家格拉德·威尔曾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万小时,看起来很多,但按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计算,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所以,每个人只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勤思考勤实践,通过量变达成质变,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
但如果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走捷径,去购买一些标榜着“1小时读懂”“7天玩转”“3分钟明白”之类的“知识付费”产品,用它去代替独立思考、反复实践,那你注定只能获得看似美丽实则脆弱的“知识泡沫”,注定获得不了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独立思考是通向知识殿堂的唯一“捷径”
西方曾有句格言叫“未经思考的知识都不是真正的知识”,我国也有句老话叫做“知之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说的都是同一种现象: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浅层的知识,这个知识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要想真正把知识“化为己有”,成为自身“知识宝库”中的一块宝石,尚需要经过“思考”这个熔炉的千锤百炼。
举个例子说,你通过知识付费产品,了解了先秦哲学的大致轮廓,但先秦哲学的诸多流派中,每一派的优缺点是什么?哪些思想和当下的实际情况已经不符合,哪些观点在现代依然适用?一些著名的学者是怎样评价先秦各大思想家的?你自己又如何评价他们?只有一点一点把这些问题都想通了、想透了,才算是真正对先秦哲学有了深入了解,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变成了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好走的路是真正的“捷径”,知识付费产品可以作为你在通往知识道路上第一个遇到的“同伴”,但这个“同伴”并不能代替你走完所有的路。
那么,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通过不断学习真正获取想要的知识,提升自我?做好这两点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追本溯源,回归知识长河的源头,从阅读经典开始。
一部《红楼梦》,衍生出一个专门的学科“红学”,但你若想真正读懂《红楼梦》,第一步就是阅读原著,而不是去听某个知名红学家解读红楼。他人的解读再好,终究是经过思考、加工过的“二手知识”,回归原著,哪怕你的认识粗浅,哪怕不正确,却比一味接受二手知识让人获益更多。
现在的知识付费产品,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会制造出很多新的概念,面对一个又一个看似专业的“名词”,你可能手足无措,但真正回归到经典、原文阅读,你会发觉,这些新概念实际是“旧瓶装新酒”,万变不离其宗罢了。
有网友写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我在读《穷查理宝典》之前,看到很多名词,比如思维模式、规模化思考、系统思维模式、复利效应等,我都觉得很新鲜,但是读了《穷查理宝典》之后,就会发现很多的理论都来源于此。你只要把这本书钻研透彻了,压根就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听这些课程,一些很火的‘大咖’比如成甲、张辉、李笑来等的很多付费讲座,其实都是围绕着这本书做论述。”
回归本源,会让你在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上获得更多一手的、未经加工注解过的纯粹的知识,很多知识付费讲座,都是从一本书中衍生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与其“一叶障目”,不如顺着叶片,找到大树的根部。
独立思考,从经典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如果说经典是精神大餐中的原材料,那么思考则是把原料转化为成果的最有力工具。我曾有过这么一段亲身经历:高中时,我数学成绩不好,找班上的学霸借了数学笔记,一笔一划工整地誊写在笔记本上,结果下一次数学考试时,我的成绩依然没有提高。
“我分明很努力地在学习了呀……”我曾有些委屈地向数学老师抱怨,老师的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你只照抄了他的笔记,有没有从中学习到解题思路和方法?”学霸的笔记,是他自己通过思考总结出来的,我只照抄了每一题的答案,却没有去想这道题他为什么会这么解,这样看似努力的学习方法,恰恰暴露了自己没有独立思考的缺点。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离不开独立思考。甚至思考背后,还需要有反复的实践进行验证。知识付费的大浪卷来,说明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重视,这是好事。但只有当大部分学习者都清楚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调动起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能力,这股浪潮,才能真正改变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