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腔十八调:泗州戏音乐声腔构成与特点分析①
2018-11-14王善虎
■王善虎
中国戏曲剧种繁多,声腔更是丰富多样。泗州戏作为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地方戏曲剧种,其声腔不仅蕴含着社会历史文化变迁,而且反映了流布区域的民风、民俗与民情,见证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泗州戏源起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苏北海州一带,发展成熟于泗州(今安徽泗县),故名“泗州戏”。泗州戏是流布于安徽淮河两岸广大地区的板腔体戏曲剧种,享有“九腔十八调”的美誉①。泗州戏的音乐声腔由基本腔、花腔、专用小调等三类腔调组成。
一、基本腔
基本腔是泗州戏常用的一种音乐声腔结构。它凝聚了泗州戏形成之初原苏北海州一带太平调和猎户腔的音乐元素,在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中,依据流布区域的风土人情及人民大众的审美认知,借鉴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花鼓、旱船舞、小车舞等民间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基本腔。
早期的泗州戏艺人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并不具备泗州戏曲谱与唱词的写作能力。有的是在长期走街串巷和沿门卖唱的表演实践中,口头创造了一种结构为上下对句式,韵辙对应工整,简单而又易于学唱的腔调,这是泗州戏基本腔的雏形②。后来,随着剧情与声腔的不断丰富,男女同腔同调的弊端逐渐显露,泗州戏艺人在表演实践中总结经验,创造性地运用了民族调式同宫系统转调或同主音调的方式,解决了泗州戏男女腔无法兼顾的难题。形成了今天结构为上下句对句式,四五度关系转调频繁,唱词为四、六、八句,曲调简单平稳(泗州戏艺人称之为“平推”),调门儿相对固定(一般都采用宫调式或徵调式)的音乐声腔特点,即基本腔③。
在泗州戏唱段中,泗州戏艺人可依据自身嗓音条件、唱词四声调值及剧中人物情感的需要,灵活运用基本腔。基本腔男女都有,男腔基本腔相对平直、沉稳,展现了皖北地区朴实与厚重的男子汉形象。如泗州戏《秋月惶惶》选段《自从走进这门里》(旋律节选)。
女腔基本腔相对曲折、多变,尽显皖北女性的明媚与艳丽。如泗州戏《拾棉花》选段《七月里来十七八》(旋律节选)。
在泗州戏剧目中,无论是传统戏与现代戏,基本腔对于人物形象塑造与音乐氛围营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泗州戏音乐声腔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花腔
花腔不是独立的唱段,它是泗州戏艺人在长期表演实践过程中,为使音乐声腔更加优美动听,在基本腔中插入一些瑰丽多姿的腔调,而这些插入性的腔调便被称作“花腔”。花腔可以大到一个小乐段,也可以小到一两个乐句,甚至一个完整的乐汇。依据特点与功能的不同,花腔又可以分为“色彩性花腔和程式性花腔”两种类型④。
(一)色彩性花腔
色彩性花腔是专用腔调。它表现灵活,演员可以依据剧情需要,自由选用不同的花腔形式。色彩性花腔包括【扬腔】【射腔】【立腔】【含腔】【柔腔】【哭腔】【一哟调】【雷嘚调】【叶里藏花】【平腔】【败调】【老公调】等类型。
1.【扬腔】是生角专用腔,多用在唱腔的下句,适于表现激动、愤怒、悲壮和勃然大怒等情绪,在戏剧唱段中起到转、承、起、合的重要作用。如泗州戏《走娘家》选段《出庄打了个河南号》,为表现张三陪新婚妻子王桂花回娘家的激动心情,就用了【扬腔】。
2.【射腔】常用于旦角声腔中,而且多出现在高声区下句声腔,速度相对稍快,主要用于表现主人翁激动的情绪。
3.【立腔】又名【回龙调】或【长腔】,是旦角专用腔。【立腔】一般音区相对较高,演唱时多用假声,即“小嗓子”,主要用于表现辽阔、宽广和高亢的情绪。
4.【含腔】是旦角专用腔,多用于表现含蓄、害羞和欲言又止的情绪。如泗州戏《拾棉花》选段《夸女婿》中,未出阁的农村姑娘李玉兰与王翠娥二人劳作之余,互相攀比,对自己未婚夫的夸赞不断升级,比到最后,竟比起来谁先生个胖娃娃。玉兰在争强好胜的驱使下,唱出了:“等到明年八九月,我给他,哎呀,哎呀,哎呀,哎呀,我给他养一个白胖娃娃”。在这一句唱腔中,为表现李玉兰娇羞与害臊的心情,连着用了四个“哎呀”,才把“生娃娃”说出口,生动的塑造了李玉兰形象,此处用的就是【含腔】。
5.【柔腔】又名【连环花腔】。高音区多用假声,曲调柔和、婉转流畅,多用于表现剧中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如泗州戏《小女婿》中杨香草选段,其中“在家里喂猪做饭,织布纺棉”就用到了【柔腔】。这一句音乐声腔中,通过多次反复使用“得儿、哎哟”衬词,塑造了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杨香草形象,表现了她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
6.【哭腔】也称【苦调】。男女腔均有,但在具体使用中名称却不同。男腔用【哭腔】被称之为【哭皮】,类似于京剧中的【二黄】【苦头】;女腔用则被称为【哭腔】,曲调源自于淮北农村妇女的“啼哭声调”。
7.【一哟调】也称【怡幽调】,是旦角花腔的一种。其特点是以衬词“得儿”引入,在高音区以同旋律、同节奏重复唱词“一哟”二字,接衬词“啊哈”并拉腔“嗯”结束。【一哟调】适宜于营造活泼、欢快的音乐氛围,表现皖北人民幽默、诙谐、风趣、洒脱的性格特点。
8.【雷嘚调】是泗州戏旦角专用的一种常用花腔小调,其主要特点是曲调轻松活泼,唱词多次重复“雷嘚”二字,用以营造欢欣愉悦的音乐氛围;有时候还会在“雷嘚”的前面会加一个虚字“格”引入,形成“格雷嘚”三字循环反复现象。【雷嘚调】对演员的气息、咬字、吐字要求很高,有时还会加入类似于意大利美声唱法中的“颤舌音”,接拉腔“嗯”结束,音乐声腔异常优美,特色鲜明,扣人心弦。如泗州戏《卖甜瓜》选段《李迎春瓜棚里绣鸳鸯》就运用了[雷嘚调]。
9.【叶里藏花】又名【海底捞沙】。这种花腔的特点是旋律、节奏及强弱变化相对较多,而且有冗长的拖腔;多是旦角上场前幕后起腔的一种花腔,适宜于表现意境深远的情绪。
【平腔】【败调】【老公调】是生角常用腔调。它们没有花腔巧调,平稳而多级进,是泗州戏艺人对旋律结构的不同称呼。【平腔】一般用于上句;【败调】(又称败腔)旋律则多下行。在泗州戏音乐声腔中,“色彩性花腔”不仅与基本腔结合使用,而且常常在一个唱段中同时使用几种花腔调门,如泗州戏《拾棉花》选段《夸女婿》,就综合使用了【雷嘚调】【含腔】【立腔】等三种花腔调门。
(二)程式性花腔
程式性花腔是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腔调,主要用于特定环境或反映特定情绪。程式性花腔包括【哈弦】【起板】【连板起】【停腔】【起腔】【闸板】等类型。
1.【哈弦】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调门”,通常是散板或无节奏的吟唱。演出时,旦角先坐下来哈弦,演员借此机会吊吊嗓子,找找调门,并根据身体与嗓音状况确定调高;乐师则及时做好调弦、定音的准备工作。[哈弦]与怡心调连用较多,随着定腔定谱,除一些民间老艺人偶尔还使用[哈弦]外,现代年轻的泗州戏艺人已经很少使用哈弦了。
2.【起板】又名【叫板】,是[慢板]起唱的一种形式。【起板】有加称谓词和不加称谓词的两种形式。加称谓词的【起板】如泗州戏《十绣》中,丫鬟:“侍候来(哎哎嗯)”;不加称谓词的【起板】如《跑窑》中,三姐:“三姐打坐寒窑一阵不想便罢(呀),想起了薛(哇)郎,心来可叹咾呀啊嗯”。
3.【连板起】又名【连毛薅】,是大段唱腔中【慢板】起唱的另一种形式。【连板起】由散板吟唱开始,句间可奏过门补充;待吟唱临近结束时,演唱给予速度提示,在最后一个字上,按照慢板速度上板,演唱节奏鲜明的“拉腔”,接着奏一个“八板头”过门,接唱【慢板】正文,衔接自然紧凑。【连板起】男女腔都有,它是泗州戏音乐声腔的精华,是衡量泗州戏演员演唱水平与舞台表演水平的重要声腔。
4.【停腔】又名【留口】或【行腔】,男女腔都有。主要用于唱腔中夹白或表演处,多为上句腔,尾音一般落在2、3、6三个音上;接“压板(即行弦)”,下句需要别人接唱;这种唱腔给予演员再舞台上塑造戏剧人物时空上的便利,可以从容地在舞台上完成表演动作和音乐唱腔。
5.【起腔】又名【撩也子】【送腔】或【要锣】。曲调奔放有力,所有的板式速度中都能运用。这种腔调在角色上场时起导板作用;用于唱腔中间,可配合表演如取物、行路等;用于角色下场处,可作唱腔结束。该腔在“大锣班”时期以前,用人声帮腔,土琵琶伴奏;后来,逐渐废除帮腔,代之以锣鼓伴奏。[起腔]有男女单起腔、双起腔、男女混合双起腔等形式。单起腔又名独龙过江,往往只唱一个上下句或上下句放在一起唱完,才要一次长锣。
双起腔是两个单起腔连在一起唱,也叫“双要锣”。女双起腔见《樊梨花诉唐》选段《大炮三声震斗牛》(樊梨花唱);男双起腔如《坐场篇子》(生唱);男女混合双起腔是指一个男单起腔接一个女单起腔,或反之,各要两次长锣,唱腔旋律同男、女单起腔。
6.【闸板】又名【刹板】【砸板】【死板】【扭板】,一般用于唱腔告一段落或唱腔结束之处。闸板后,一般进入道白,也可接唱,曲调大多落在调式主音(宫或徵)。【闸板】有散闸与正板闸之分,散闸即最后一个词组拉散结束;正板闸则是指最后一个词组撤慢结束。
花腔是泗州戏音乐声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花腔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泗州戏音乐声腔平稳中见曲折,朴实中见华丽;更为重要的是,正式因为花腔的丰富多彩,才使得泗州戏的音乐声腔听起来婉转曲折,勾人魂魄,可以说,花腔是泗州戏音乐声腔最为闪光和亮丽的部分,也是泗州戏赢得“九腔十八调”美誉重要基础。
三、专用小调
除基本腔与花腔之外,在泗州戏音乐声腔中,还有一种从当地民间小调和通俗歌曲借鉴吸收并揉合而成的专用小调,它包括【冒调】【进花园调】【过河调】【和尚调】【跌断桥】【银纽丝】等类型。
【冒调】又称【猫调】或【茂调】。据传是从淮海戏中借鉴吸收而来,其曲调悠扬婉转,意境深远,多为表现轻松、惬意、愉悦的情绪。【冒调】是旦角常用的一种腔调,尤其是在大段抒情的【慢板】中使用,最能体现泗州戏音乐声腔的魅力。
【进花园调】又称【满台腔】。【进花园调】原系民歌,主要用于皇家贵族的宴前舞蹈或千金小姐花园“观花、赏花”的场景;【进花园调】多出现在传统戏中,而且采用帮腔或齐唱的形式,充分展现皇家贵族或千金小姐的排场。
【过河调】是传统戏旦角专用小调,用于描写姑娘过河的场景。【过河调】节奏鲜明,曲调灵动,与姑娘过河的动作结合起来,形象尤为生动。
【和尚调】源于当地的姊妹艺术。【和尚调】多为四句唱词组成的小乐段,插入大段唱腔中间使用,具有典型性特点的弱起与切分节奏贯穿始终。
专用小调多为结构完整的曲牌,只在特定场合表现特定情绪时使用。除了以上几种专用小调外,还有【跌断桥】【银纽丝】【八板头】【柳青娘】【抱妆台】【游场】等,由于不太常用,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结语
泗州戏的基本腔、花腔和专用小调各具特色,它们共同构成了迷人的泗州戏音乐声腔。泗州戏组腔方式特别,主要有“基本腔变化反复组成唱段;在基本腔中插入花腔调门或专用小调组成唱段;专用民间小调和通俗的民歌”等三种形式,它们以“调板”调节速度,实现唱腔结构的变化。
对泗州戏音乐声腔构成与特点分析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前及未来泗州戏音乐声腔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而且对于新时期的音乐创作和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365页。
②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国ISBN中心1993年版,第104页。
③张友鹤《浅谈泗州戏音乐唱腔特点》[J],《安徽新戏》2001年第5期,第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