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观
2018-11-14■/
■ /
一、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观对于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一)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更是全面决胜小康的转折期,要想在这一历史节点取得全面胜利,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观为旗帜,坚定政治立场,端正价值取向。树立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大局意识,并以思想引领行动,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此外,还要学懂、弄通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二)指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前进方向
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此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容忽视。“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只有做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期实现。但是目前我国存在着一些精神文明缺失的现象,传统文化流失、道德失范、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等等问题都在拷问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兼具理论特色与实践特色,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了目标,更为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华民族拥有着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习近平主席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不只多次强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更在各种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凸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旧酒装新瓶”,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地分析,进行“扬弃”地继承。
二、践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观的措施
(一)学懂、弄通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观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是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治国理政的全局角度出发形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工程,这五个方面要做到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文化软实力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追溯历史,无数国家、无数民族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销声匿迹,而唯有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历尽磨难,最终延续至今。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将全体中华儿女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使我们时刻铭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我们民族拥有着强大的团结力与向心力。
(二)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与我国目前腾飞的经济状况相比,我国的文化建设出现了“短板”现象,具体体现在各个地区文化发展不协调,传统文化流失,国民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对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只有将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文化信仰,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今年来我国已经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2015年7月10日,海南文昌创办了孔子学堂弘扬传统文化,从2004年起每年5月在深圳举行中国文博会,全国各地兴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潮。在这些文化活动成功的基础上,我国应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珍惜民族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三)为世界文化繁荣提供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发展,“和平”是基调。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化是具有很深的研究价值。近几年,海外兴起了一股儒学热潮,世界多国设立了孔子学堂,学习中华文化经典,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也一直采取着尊重包容的态度,积极与外国文化进行交流,并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本民族文化推陈出新。这为其他国家进行文化创新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可见,中华民族正在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提供着独特的中国方案。
三、结语
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基,是民族精神的血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饱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精神世界,以文化魅力提升民族向心力,以文化感召力促进民族文化素养整体提升。深入学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光明专论)[N].光明日报,2013-12-04.
[2]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