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视角下的大学生公益创业社会组织构建分析
2018-11-14■/
■ /
据统计,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20万人,严峻的就业压力必然会给大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政府以及高校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缓解我国长期以来的就业压力。
一、公益创业社会组织的特点
(一)公益性
公益社会组织的服务内容来源于“民间”,最终服务于社会大众。公益性是其本质特征。就其服务内容而言,主要集中于为老服务、助残服务、城市融合、社区治理、生态环保、公共安全、权益维护等领域。就其服务形式而言,主要表现为自下而上模式,即从群众最急迫的需求出发,整合社会资源,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与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不同,公益社会组织的服务在“去行政性”的基础上更带有公益性质。
(二)专业化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益社会组织具备专业特征。如: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在公益社会组织服务过程中,始终将“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贯穿于整个公益服务过程中,在面对服务对象时,更善于运用同感、积极倾听等专业技巧,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专业化是公益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三)创新性
一方面公益创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大众的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慈善性质的社会组织面临着专业不足、资金短缺、服务范围不明确、自身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发展较为缓慢。大学生参与公益社会组织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的普遍困境。一方面,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益社会组织较早期慈善性质的社会组织更具有活力,更加专业化,保证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率,有利于提高公众认同度。另一方面,大学生参与公益社会组织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是“双创”背景下的就业创新途径。
二、公益社会组织的现状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非公募基金会的一切营利性收入都不属于免税范围,公益社会组织不能享受免税的政策优惠。大学生公益社会组织在登记、资金扶持等方面缺少优惠政策。
(二)服务范围不明确
公益社会组织的服务对象涵盖范围较为宽泛,而公益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时,由于服务对象定位不明确,服务范围不清晰,导致服务社会效应较小,服务品牌效应难以形成,严重阻碍公益社会组织发展。
(三)专业人才缺少
我国公益创业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形式仅限于共青团活动,或开设几门相关课程,公益创业专业人才较为缺失。
三、公益社会组织构建路径分析
(一)公益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构建框架
以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和高校作为社会组织能力提升主体,从理念认同、制度支撑、项目运作和监督评估四个层面提出可操作、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具体如图1。
(二)构建公益社会组织的具体路径
(1)完善扶持公益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政府在公益社会组织登记、组织能力建设、监督以及融资方面给予政策扶持,确保公益社会组织能够可持续性发展。(2)明确公益社会组织使命,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公益社会组织在“助人自助”的公益理念下,应澄清自身使命,明确服务范围,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改善组织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打造公益服务的特色品牌。(3)企业积极参与公益项目,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能够为公益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志愿者以及成功开展项目的经验等资源。公益社会组织应积极探索“企业项目驱动式运行方式。”(4)高校加强公益教育,培养公益人才。高校应积极探索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既培养“助人自助”的公益理念,也需要在公益服务能力、公益组织构建等方面进行教育,从而为公益社会组织提供公益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春.公益创投下的社会组织发展生态及培育策略[J].中国社会组织,2017(1):20~21.
[2]曾淑文.以公益创业为平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