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国时期的军国民教育思潮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体操运动会国民

■ /

一、1901年—1911年,晚清政府新政时期

晚清时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对军国民教育大力宣传,军国民教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共识。1902年,蔡锷在《军国民篇》中提到:军人之智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不独限之从戎者,凡全国国民皆宜具有之。①他认为,全体民众都应接受军事训练,提出全民皆兵,富国强兵的主张。他还提出了教育必侧重于体育,体育成为了蔡锷军国民教育的第一要义。1902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之教育》中提出了军民一体化的目标,强调培养军官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蔡锷的《军国民篇》与蒋百里的《军国民之教育》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的第一次高涨,军国民教育的主张开始被大力宣扬。1904年天津《大公报》发表《论体育》指出:“教育之方法有三:曰智育、德育、体育。体育者,智育、德育的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②军国民思潮以洪流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了学校体育,晚清政府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军事化训练,以作为军官的后备人才,训练的方式以体操和兵操为主,真正的目的是补充军事上的兵力不足,维护其统治地位。

1909年,晚清对《奏定学堂章程》进行修订,学校开始实施分科制,学校体操课分为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两种,主修“兵式体操”,体操内容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基本无区别当时的学校体育已完全受军国民教育思想支配。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与当兵有关系,晚清新政时期学习所习的体操大多为日本体操,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地位就像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的地位,蔡锷、蒋百里也受到日本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

军国民教育是时代的发展走入了中国近代教育,就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言,它无疑是进步的,给当时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使中国近代学校体育课程开始萌芽,但是也使学校体育被打上了阶级烙印,成为一种可被利用的工具。而现如今看来,军国民思想就像把体育蒙上了一层纱,看不到了它的原本面目。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刚起步就身陷军事与政治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二、1912—1926年,北洋政府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政治背景的改变注定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也会有所变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比起晚清政府时期,所进步的地方:(1)重视女子体育,比如蔡元培创设了爱国女学;(2)开始对军国民体育有所争论;(3)军国民体育制度进一步加强;(4)举办运动会,并推广中华武术。

蔡元培为中国近代教育家,直接影响着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及政策。他推崇军国民教育思想。1903年,他创设了爱国女学,并提出“以增进女子之智、德、体力,使有俾其爱国心为宗旨”③成为了培养女子教育的重要地点,但他又明确提到,爱国女学接受的一系列军事训练,为暴动埋下了种子。蔡元培对军国民教育有着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女子就是重要的革命力量。爱国女学中设置体育专修科,有走步、体操、舞蹈、球类及田径课程,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并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比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学校中普遍进行军事训练成为教育家们积极倡导的思想。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教育界开始放弃军国民教育,1919年蔡元培在《晨报》中提出了学校要重视体育,培养完全人格,他开始关注体育的人文教育,但体育的军事作用还是不可替代,学校体育依旧还是一种“工具”。

北洋政府时期,体育运动会被大力推动,借此来宣传军国民教育思想。1921年,浙江教育厅长在该省中等学校第二次联合运动会训词中强调:体育应与时势相配合,自欧战发生后,世界列强对于国民之锻炼,莫不极力讲求,如公众运动机关普遍立,学校运动方法精益求精。④1921年,《申报》在“远东运动会特刊叙言”中提到“国家之强弱,由于各个人之强弱,积弱而成也。故欲强国家者,必先强其国家内之各个人”。运动会成为重整国威,奋发图强的舞台,也成为了宣传军国民教育的途径。学校举办运动会,对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无疑是进步,但其目的确是为宣传和推广军国民教育,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一直都是探讨运动会能为国家带来什么。

1919年,教育部咨各省区于中学校倡导练习武术,为体操课之一。国人开始改变以武术救国的思想,更多的考虑武术强身健体的作用。武术加入学校体操课程,不仅丰富了体操课的内容,也丰富了军国民教育的内涵,军国民教育开始翻新。

三、1927—1949年,近现代国民教育

进入近现代时期,国民教育稳步发展,立法,制度,组织基本完善,学校体育沦为军事训练的基地,严重阻碍了中国学校体育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国家主义教育之中的军国民体育思想内涵如下“1.体育主权应由国人自行掌握;2.提倡国粹体育;3.提倡军事训练;4.体育之目的在强兵强国。”⑤把军事体育放在了更加显眼、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学校体育从清末开始一直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它可能有过短暂的春天,可在近现代时期,军国教育思想和实践走向了鼎盛,发展体育的目的,就是“体育救国”,严重的扭曲了学校体育的目的,残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结语

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所呈现的状态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学校体育的开篇就沦为了清政府维护统治的工具,不管是全民皆兵,还是尚武思想,都把学校体育陷入了军国民教育的浪潮里。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了翻新的现象,北洋政府依旧宣传和推广军国民教育,虽然开始人文主义的迹象,但军国民体育的思想已经被人们所接受。1927年到1949年,近现代时期实行党化教育,军国民体育思想彻底统治了学校体育,“体育救国”的思想深入人心。

在近代世界体育思想中,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以及军国民主义这三种思想并存,但在清末民国时期,军国民主义却独占学校体育,一直到今天,在中国学校体育中依旧能看到军国民体育的影子。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缺少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以人为本的观念。体育,是一种文化,一种教育,健康、个性、解放、人文都应是体育的主题词,而学校体育的主题词是以学生为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人文精神。

注释:

①曾业英.蔡松坡集·军国民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2.

②《大公报》1904年12月30日.

③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18.

④浙江中华学校第二次联合运动会预备会议记录[N].教育公报,1918-2-9(51).

⑤崔乐泉,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21~326.

参考文献:

[1]曾业英.蔡松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朱有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4]崔乐泉,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龚飞.中国体育史简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体操运动会国民
一直难忘
"国民健康监测"专栏导读
我要参加运动会
春季运动会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头脑体操
“国民”与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