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价值取向发展趋势研究及引导
2018-11-14■
■
天津职业大学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直接向社会输送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机构,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教育是很重要的环节。研究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变化趋势、影响因素等方面,才能更好地为高职院校开展好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大赛等工作提供更好的参考。为此,我们课题组针对高职生职业价值取向进行了调研。
我们为了从不同方面分析高职生职业价值的差异,特地从五个不同年龄层次,即大一、大二、大三、毕业一年以及毕业两年的不同男女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大一198份、大二215份、大三49份、毕业一年的71份、毕业两年的12份。本次问卷调查,参与人数共486人,其中男生231人,女生255人。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对企业要求的素质认知不同
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认为企业更注重毕业生“专业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社会实践或实习经历”“道德品质、敬业精神、责任心”“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性等处事能力”。其中“专业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和“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性等处事能力”所占比例最重,分别占34.4%和35.5%。但是从毕业一至两年的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择“专业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和“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性等处事能力”的占据了全部比例,同时选择“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性等处事能力”占75%,远远超越选择“专业技术技能、职业素养”所占的25%。根据我们的调查,不同年级高职生对企业要求素质的认知不同,正是因为随着年级的上升、社会阅历的丰富,他们对自己专业认知和企业要求的了解在逐渐增加。
(二)对自身就业形势认知不同
有66%的大一、大二的学生认为自身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好的技术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但通过年级的上升,更多的高职生意识到自己更多的优势。有45%的大三学生以及52%的毕业学生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品质。
(三)对自身的工作观认识不同
在校高职生和已毕业的高职生对工作的认知观有很大不同,比如在校高职生对工作的轻松程度和精神紧张程度要求较低,而毕业高职生中有近70%比较重视工作的轻松程度和精神紧张程度。又例如在校高职生对工作奖金要求一般,而毕业高职生中80%认为工作奖金比较重要。最后,在校高职生认为“工作可以使自己不断获得成功的感觉很重要”只占35%,而毕业高职生有75%认为“工作可以使自己不断获得成功的感觉很重要”。对工作观认识不同,是高职生在校期间对自身和工作的了解不足造成的。高职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多参加些实习工作,提前适应日后正式工作的生活,促进自己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形成。
(四)对高职学生就业难的认知不同
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在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普遍忽略自身对就业心态存在的问题,仅有18%的人认为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高职学生就业期望值太高与高职生学历低形成矛盾。而高职生毕业一年的学生中也只有30%认为高职学生就业难是因为高职学生就业期望值太高。但是,毕业两年的高职生中有将近70%认为高职生就业难是因为高职生就业期望值太高。这体现了当高职生在亲身经历了在社会上就业的过程,会对以往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就业价值观形成冲击,从对自己职业价值观做出调整。
(五)就业的最终抉择不同
所有的大学生都比较喜欢到国有大中型企业或自己创办公司,尤其是毕业两年的大学生有超过50%更愿意去国有大中型企业或自己创办公司,而不是去其他类型的企业。同时在校大学生普遍忽视工作中自己发展的空间,已毕业大学生有50%注重工作中个人发展的空间,有25%注重工作的稳定性。这说明,毕业后的大学生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积累,更加全面和落地的思考自身的职业取向。与此同时伴随着自身成长与发展,新增的问题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比如婚姻、子女教育、待遇高低和工作稳定性等问题。
三、高职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影响高职生职业价值取向差异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家庭、国家就业政策和性别。
(一)家庭所在地、独生子女因素对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
被调查的五部分人中农村比例最高,其次是城镇,县镇占比较小,这也是高职学校生源的特点,即高职生源以农村学生为主。同时从数据上看,非独生子女的比例大,这一点导致学生择业的压力变大。学生家庭所在地最主要影响的是学生对毕业后工作地点的选择。家庭所在地在农村的学生,有68%会选择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工作,选择回生源地工作的学生只有16%。而家庭所在地在城市的学生,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城市的只有20%,有52%的学生选择了回自己的家乡城市,还有28%的学生选择去北上广之类的大城市打拼。大学毕业生普遍会选择留在大城市,大城市机会多、工资也高。
(二)学生性别在职业选择和听取意见方面的影响
高职生性别主要影响的是在择业过程中,他人意见对自身的影响。在我们进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最看重哪些
人或组织的意见”的调查中,有35%的女生最看重的是父母、亲属的意见,有19%的女生比较看重同学、朋友的看法,也有22%的女生会比较看重恋人的意见。女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先考虑他人的意见,感性思维占主导。而男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表现则不同,有64%的男生选择了会优先考虑政府有关单位、用人单位以及媒体的意见,也有20%的男生会优先考虑学校的意见。而选择父母、亲属、朋友、同学意见的男生只有9%。说明男生在择业过程中,优先考虑到的是工作本身,理性思维占主导。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社会地位,其实就是在校学生与已经毕业的待业人员及已就业人员之间的不同。在校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还不是很了解,67%的在校大学生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在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的判断中,有48%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大。而认为高职毕业生有一定市场的只占12%。反观已经毕业的学生,89%的毕业生都拥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以及职业定位。在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的判断上,67%的选择是“较好,有一定的市场”。说明了在校大学生依然缺乏对自己就业方向、就业前景的认识。
(四)国家就业政策与制度的影响
高职生的价值取向的发展和形成与国家就业政策与制度有很大的联系,因为国家就业政策与制度是高职生选择职业和获取职业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但是在我们的问卷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不同年级的高职生中超过60%的人会考虑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但是非常了解国家就业政策与制度的同学只占10%,而一点不了解国家就业政策与制度的高职生竟然占到了50%。这说明高职生的就业价值观存在很大问题。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不难发现,在校高职生还是缺乏一个清晰的对自己职业价值的判断以及定位。家庭所在地以及性别只是在择业时对判断会有一定影响。正是这些不同影响,导致大学生在不同年级以及毕业之后的职业价值观有很大差异。
四、高职生职业价值取向的优化引导
在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不同阶段的高职学生对技术技能储备、综合素质、企业需求和自身的职业发展需要等的认知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针对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趋势发展特征,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引领,突出专业技能学习第一位的重要性。加强职业价值观引领,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去民营企业工作,在基层工作中积累自身技术、立足长远、着眼未来,正确看待眼前待遇与长远职业发展的关系。通过举办各类文体、社团、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提升他们将个人发展同国家民族发展结合起来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通过革命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他们进入职场提供精神保障。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在复杂的职场中保持正确的奋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