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职业

陕西师范大学

一、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现在逐渐体现在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这两个方面。我国“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地,它的发展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我国多人口,教育程度偏低的情况下,更好地整合各种资源。

(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

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来讲,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建设者。那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过硬的技术水平就成为了重要的考核标准,他们需要更多的机会去实践自己的所学。另外,当前社会急需能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物质产品的技术型人才,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校企合作的人才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选择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实现了学校、企业“双赢”,促进了两者的良性循环发展。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该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体现办学特色。从企业的角度而言,该人才培养模式利于人才选拔以及节省用工成本。

(四)培养人才的时间有效减少

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这样实际上是既保证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人才培养的时间。

二、概念界定

(一)高等职业学校

高职院校是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高等职业院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为生产一线部门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员。这是与普通高中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十分钟哟的表现形式。

(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理念由美国教育家赫尔曼-施奈德首次提出,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和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对其定义相近。他们都将校企合作看做是一种将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巧结合的教育策略。[1]我国将校企合作定义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主要以教育部和社会的各个行业企业共同推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2]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互利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岗位实践进行整合。[3]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的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4]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主要的精神内涵就是要求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让校企合作的制度化。[5]

综上,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院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三、国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经验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双元制”就是指职业培训过程中,受训人员要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及企业或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的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具体来讲德国“双元制”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学生有双重身份,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在企业或相关事业单位学习专业技能;[6]第二,两个教师来讲授内容,在企业就是企业雇员执教,在学校就是专业教师执教;[7]第三,学生在两种环境学习,学生的学习教材也随学习场所的不同而不同,企业学习时主要使用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编写的,学校学习时主要用理论教材。[8]

(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的校企合作其主要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有一定的时间是要在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行业企业去实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并称这种形式称为“合作教育”。[9]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具有这么几种形式:工读轮换制、半工半读制、劳动实习制、全日制劳动公余上课制。美国的合作教育十分受欢迎“1979年,全美参加合作职业教育计划的大学生达53万多人,学生工资收入达10亿美元左右。”[10]

(三)英国“工读交替”模式

这主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正常的学习安排中加进实践的学期。学生会在实践学期里进行顶岗实习并获得报酬。[11]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的话语权很强,因而能够将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及时有效地表达出来,而学校也能够按需培养人才,及时调整教学模式。[12]

四、我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当前人有很多的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正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层次有待提升。由于企业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本质,在看不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带来的及时性回报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和被动的态势。

另外,企业对于合作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的需求不高。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的调查样本中发现许多企业招聘的新员工中,并不是主要来源于合作学校。[13]职业学校并不是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所以造成了“一头冷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二)一些高等职业学校意识不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高等职业学校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实习相等同。并没有真正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来统筹考虑。[14]一些高等职业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并没有站在产学结合的高度,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专业课程的开设,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很少考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另外,从教师的层面来讲,教师对于该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认识偏差。有的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对于下企业进行实践的指导存在抵触的情绪,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使得一线教师对进企业教学积极性不高。

综上,目前高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层次低、稳定性差。[15]

(三)国家和政府主导、支撑作用不足

政府并没有在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主导、支撑作用。政府主要是停留在解决企业的人员问题,却没有在帮助深度校企合作的层面下功夫。

另外,从国家政策法规的缺失制约着校企深度合作的进程。国家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依旧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缺少对具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上的细则保障。[16]

五、提高我国校企合作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广度和深度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取得成效,并且高质量完成,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准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在两者进行合作之前,需要进行深入的互相了解。也就是要在合作的领域、方式、目标等方面进行专业的考量。[17]作为高等职学校而言,需要制定相应的选择标准对目标行业企业进行筛选,同时还要依据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合作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18]对于企业方面,也要考察学校的是否拥有较高质量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否具备发展的潜力或是有过硬的实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否良好等。

(二)高等职业学校要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教育的各项改革中,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先导。我国的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重视理论和记忆的部分,对于落实在实践上的技能型的或是具有创新性的能力培养关注不足。所以那种既懂理论又能动手的全能型人才并不多见。因而要注重应用型的专门人才道德培养。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讲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综合素质好,知识面宽,能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才是生存发展之道。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那么这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比较高的,教师需要综合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与能力。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坚持“立足自身,合理引进”的原则。[19]所以要做好学院师资队伍规划工作、确定教师队伍方向、采取优秀教师脱产进修、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以及建立外聘制度。

(四)政府需推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从我国的国情上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想取得有效的成果,那么就少不了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深化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力度。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充分学习域外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各个优秀高等职业院校和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和意见,制定具体的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激励性政策措施。[20]同时政府也要加大表彰和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对这样的一种模式予以了解,方便校企合作的推行。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9.

[2]商佩岩瓜教中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巧[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7~8.

[3]孙兴民,杨乃彤.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70~73.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64/2007042 1822.html,2007-04-21.

[5]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 08/93704.html,2010-08-10.

[6]崔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71~74.

[7]李红琼.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8]梁卿.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04):76~79.

[9]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08):1~4.

[10]陈解放.美国合作教育的实用主义本质及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35~36.

[11]龚东军,范有雄,胡成龙.英国现代学徒制改革发展过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07):88~91.

[12]杨敏.简论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16~18.

[13]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143~148.

[14]张敏,徐丽.新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发展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2):119~120.

[15]蔡玉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6.

[16]毕佳,宋玲玲.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界,2014(32):59,80.

[17]耿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8]邱致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2.

[19]张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0]徐建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02):112~114.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