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
2018-11-14■
■
三亚学院财经学院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升的活动,已及经过这些努力所形成的道德品质”[1]职业道德本身就是一种行业精神及文化传承的体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就是大学文化精神的呈现,它既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也折射出一所大学文化和内在的气质。作为意识形态的高校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的一道无形标准,它通过影响高校教师的劳动态度和职业生活的精神状态,进而影响高校教师的劳动效能,对于高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操守,起着推动的效用。提倡职业道德,使高校从业人员明确是非、荣辱、重塑正确价值取向、对于提高从业者的道德水平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人类道德修养与品行的传播者,高校教师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对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也具有示范性意义,能够加速整个社会风貌的提升。
二、高校职业道德问题现状
一是重教书轻育人现象普遍。这类教师认为高校教师的工作只是传授知识,而忽略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精髓,课堂上只是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只做一个课堂上的讲师,把育人视为教学以外的工作,自觉的将教师岗位和行政岗位及思想政治辅导员岗位的界限划定的相当明显。二是教师个人的道德意识涣散,思想政治意识松懈。这类教师教师身份意识下滑,忘记了自己高校教师的身份,在穿着打扮上随心随意,毫不顾忌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在言行举止方面口无遮拦,无所顾忌,在公众场合甚至课堂上散布一些错误的舆论和思想,有的甚至公开议论国家领导人和党的政策,既损害高校教师形象,又在广大学生中形成了很坏的影响,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不完全成熟的青年一代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三是诚信意识消弭,核心价值观践行不到位。这类教师忘却了自己社会代言人、文化传播者、学生引路者的角色定位,忽略了自己是学校人才培养任务的承担者,自己应该做到为人师表,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楷模和示范作用。在日常的学术研究中,却剽窃、抄袭、侵吞他人研究成果,买卖学术论文,在职称评定中不仅学术造假,甚至伪造学历、学位,瞒天过海,欺世盗名。四是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更多的关注到的是个人经济利益得失而非教育的本质。这类教师的典型表现就是在教师工作的之余甚至工作时间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比较普遍的是从事一些微商活动。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的小事业中而浪费掉了许多本应该用于本职工作的时间,他们看问题,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更多的是着眼于有没有利于自身,他们没有能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在大局和个人面前个人功利色彩浓厚,他们将高校教师岗位作为自己赚取名分的门面,而将自己的副业作为实质性的盈利工具。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改革新形势下的大变革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进行着新的考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都在进行着大的变革,以经济为中心的导向日渐深入人心,我国高等教育行业也逐渐走向市场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也不断的考验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社会建设如火如荼,而高校校园宁静祥和,许多高校从业人员面对按耐不住社会上以经济为中心,追逐金钱与名利的现象,心中开始浮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主体,鼓励部分从业人员追逐利益,提倡按多种元素的分配制度。广大高校的青年教师,他们人数众多,待遇普遍偏低,面对着社会各界众多的竞争和压力,加之我们的青年一代成长环境都较之优越,缺乏吃苦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青年一代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容易感到困惑和迷茫,在职业道德修养面方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第二,由高校特有时间模式和管理措施的不够完善。大学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机构,其承担着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大学中完成任务的主体人员就是我们的高校教师,这就要求高校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能力和素质,这就对从业人员的学历和职称都有一定的要求,从最基本的要求来说,起码是研究生学历要求。按正常的入学年龄来计算,18岁高中毕业,22岁本科毕业,25岁研究生毕业然后到高校参加工作。大批高校的青年教职工在工作两年稳定以后面临着人生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成家立业,面临着家庭、住房等各方面的经济压力。然而我国高校所实行的是绩效工资制,在教师的学历、职称基础上,以教学、科研进行教师工资的分配。我国高校教师中高层次人才收入很高,而新入职和正直而立年华青年教师收入水平偏低。这就造成了青年教职工在思想上容易受到物质的诱惑,使他们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面前会更向个人利益倾斜。在各高校的评比中,教师职称学历水平和科研实力各位评比的先决条件。教师的职称评定中科研也成为重要的指标,这就早就了很多高校在对教师的考核中过分强调科研的比重,而忽视了对教师日常行为、师德、人际关系等职业道德方面的权重。高校教师在师德师风中出现问题是无规可依,在职业道德出现不良情况是无法可处。高校的考核机制不健全、高校教师师德、职业行为规范不健全,从而导致了对高校教师引导上了盲区,高校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规范缺乏自律,高校管理机构也不能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约束,无形中助长了高校教师重科研,重镀金,而轻师德师风职业道德的现象增多。
第三,高校教师个人对职业道德修养不够形成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
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身为世范,为人师表。高校教师应该是道德崇高的,是学生的楷模效仿的对象。清贫而乐应该是一个高校教师应有的情怀,不忘教育的本质,不忘事业的初心,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坚守的理想,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工作繁忙,除了授课工作在第一线就是忙于科研、课题、项目、职称,加之特有年龄段里遇到的家庭、婚恋、房车、育儿、父母养老问题。高校教师面临诸多压力的同时,自身没有将思想摆正,日常没有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进行学习提高,更没有以一个高的师德标准要求自我,在崇尚物质文化的当今,面对学术问题,很对教师没能抵挡住金钱的糖衣炮弹,慢慢在学生和社会的物质面前逐渐迷失。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传播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不能充分认识职业道德修养缺陷的危害,不能经常对自己进行警醒防微杜渐,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又一成因。
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问题提升策略
第一,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减少社会经济因素带给高校教师的压力。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普遍基本工资较低,在高校特殊的时间机制下,又遇到家庭、婚恋、房车、育儿、父母养老等问题,使得高校教师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容易感到困惑和迷茫。提高高校教师待遇,或者通过帮助解决高校教师住房问题等实际性的方法,有效的帮助高校教师缓解社会大环境所带给高校教师的经济困难,降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下滑隐患,使得高校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中去。
第二,不断完善和改革高校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定机制。在对高校教师的考核中,相应给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师风相应的权重,为高校就是树立高尚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杜绝唯科研、唯学术、职称、学历一刀切的现象,在制度层面为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起到激励的作用。相应的制定相应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条款,将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明确,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第三,高等院校应该加强教育,注重意识形态领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高等院校要充分意识到高校骄傲是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师德建设在高校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同步进行,建立健全制度法规,每一部门和级别都应该设置相应的责任领导进行督导充分发扬各级先锋模范作用,在广大高校基层树立起模范和榜样,引导广大高校教师重塑师德、师风,提升职业道德。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像教育我们的广大党员一样,对我们的高校教师进行教育和培养,提升整个高校教师队伍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第四,高校教师个人要不断努力加强学习,防微杜渐,苦练内功,提升自我修养。道德问题的根源在于个人,高校清贫而乐,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教师是一个奉献的岗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教师无上崇高的赞扬,广大高校教师在岗位艰苦奋斗的同时要不断的学习师德师风,不断的思索自己的行为,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师,不仅要做学术上的传授,更要成为学生人生上的导师。要能抵御社会不良的习气,抵制学术、学历造价的不良行为,抵挡拿金钱换成绩的不良学风,不失教师的清正气节,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43.
[2]费文晓,张泽辉,曾玉祥.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应对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