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生态思想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马林鱼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众多代表作中最杰出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位年迈的渔夫圣地亚哥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故事,描述了渔夫的捕鱼生活,从而体现了他和大海即大自然矛盾和谐的复杂关系。这部杰出的小说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纵观学术界对于《老人与海》这部经典小说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其“象征手法”、“女性缺失”和“硬汉形象”等文学性方面的探讨上。其实除了从上述角度去研究这部作品外,还可以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去解读,因为它充满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体现了作者的生态思想。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反映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提倡人应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因为人与自然万物本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生态整体。

一、生态批评概述

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生态批评似乎是生态学和文学批评的简单结合,实际上早期的生态文学批评家们确实是从生态学得到的灵感,但生态批评的真正概念不是直接从生态学拿过来的而是借鉴了它基本的生态思想。也就是说,生态文学批评家运用了生态思想去理解或者解读文学作品。

很多生态文学批评家都提出了生态批评的概念,比如约瑟夫·米克、威廉·豪沃斯和劳伦斯·布依尔等,最广为接受的是彻瑞尔·格劳特菲尔蒂(Cheryll Glotfelty)在《生态批评读本》的导言中提出的“对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

人们通常把蕾切尔·卡森于1962年发表《寂静的春天》作为生态批评的开端,但其实其真正的开端应追溯到1974年约瑟夫·米克《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的出版。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家威廉·鲁克特在《文学和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尝试》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批评”这个词。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生态批评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接下来,生态批评快速发展,很多优秀的作品应运而生,如:劳伦斯·布依尔的《环境想象:梭罗、自然写作与美国文学的形成》(1996),乔纳森·贝特的《大地之歌》(2000)以及《浪漫的生态:华兹华斯与生态传统》等。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人民生态意识的逐步提高,我国也涌现了大量生态批评学术论文和著作以及学者,比如厦门大学王诺教授的生态批评文学团队。

二、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体现的生态思想

第一,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通过描写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展现老人圣地亚哥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依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首先,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大量的对美好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赞颂了大自然的美,尤其是对大海和鱼的描写非常详尽并且充满崇敬和敬畏之情,比如“他划过海里的某一片水域,看见果囊马尾藻闪出的磷光,渔夫们管这片水域叫‘大井’,因为那儿水深突然达到七百英寻,海流冲击在海底深渊的峭壁上,激起了旋涡,种种鱼儿都聚集在那儿。那儿集中着海虾和作鱼饵用的小鱼,在那些深不可测的水底洞穴里,有时还有成群的柔鱼,它们在夜间浮到紧靠海面的地方,所有在那儿转游的鱼类都拿它们当食物。”其次,小说还通过描写圣地亚哥的自然活动——捕鱼,展现了老人对大海的深深的依赖和无限的热爱。通过捕鱼过程的描述,海明威反映了圣地亚哥对大自然的看法和观点,即把大海看作是一位仁慈的、美丽的女性,并且把鸟、鱼和海风等自然元素看作是他的朋友。在文中他时常跟这些所谓的朋友聊天,而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圣地亚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依赖,尤其是大海和鱼。比如在捕捉马林鱼时他和马林鱼的对话,我们可以读出刚发现鱼的时候老人的兴奋感,因为依靠捕鱼而生存,这么大的鱼可以为他赚很多钱,这体现了老人对自然的强烈的依赖;后来,老人逐渐开始欣赏马林鱼的智慧和毅力,甚至把它当作是一个伟大的敌人,甚至为马林鱼的死而感到难过,这是一种对自然的热爱的真情流露。

第二,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小说中,海明威花了很大篇幅描写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矛盾,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角圣地亚哥对大自然的代表马林鱼残酷的捕杀过程,反映了人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面;另一个是大自然的另一代表——鲨鱼对圣地亚哥进行恐怖的袭击,反映了人类破坏自然后遭到的报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在小说中,作者详细描写了老人圣地亚哥对马林鱼进行三天三夜的捕杀过程,最终他杀死了马林鱼,获得了自己的战利品。在第一天,“鱼上钩后,老人割掉其它的钓索和钓钩,全心对付大马林鱼。”到了二天,“大马林鱼拉着渔船并不停地跳跃,钓索飞似地向外溜,老人极力拉住钓索,手勒破了”。终于,第三天,“老人开始收线,鱼出现了,老人忍住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把鱼叉朝下直扎进鱼的身;大马林鱼仰天躺着,鲜血像云彩般地扩散开。”从老人和马林鱼之间殊死搏斗的惨烈过程中可以发现,作者通过描述老人捕杀马林鱼的过程体现了人类想要征服自然的野心和残酷,以及由此实施的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根据生态批评理论的观点,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对自然的破坏其实是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最终会伤害到自身,遭到自然的报复和反噬,这种冲突关系主要体现在文中关于鲨鱼对老人多次攻击的细节描写上。第一次“是一条长着像爪子般卷曲的牙齿,速度很快的大灰鲭鲨。老人用鱼叉猛扎进鲨鱼的脑袋,鲨鱼翻了个身,带着鱼叉沉入水中。”第二次“是两个时辰后两条饥饿的铲鼻鲨。老人把刀绑在船桨上做武器分别扎进了鲨鱼的眼睛和脑子里,震痛了双手和双肩。”第三次“又是一条铲鼻鲨。老人把桨上绑着的刀子扎进了它的脑子,刀刃断了,老人累乏了。”第四次“快到日落的时候两条加拉诺鲨朝船笔直地游过来。没有了鱼叉和刀子,老人只能用从船桨上锯下的一根短棍重重地敲打鲨鱼的头部并最终赶走了它们。”第五次“到了午夜,一群鲨鱼袭击大马林鱼,拉人扭下船舵,又打又砍,最后船舵打断了,他用剩下的船舵把手扎向鲨鱼。”作者对于老人圣地亚哥同鲨鱼之间进行的惨烈斗争的详细描写体现了自然的代表鲨鱼给人类的代表老人造成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反映了大自然对人类行为的残酷报复。

三、结语

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海明威详细描写了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美好场景以及人与自然矛盾冲突带来的互相伤害,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态整体,我们绝不能盲目地追求自身而违背自然规律,打破自然与人的和谐。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平衡,在开发自然的同时也注重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如今我们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去重新解读《老人与海》这部经典著作里面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研究文学作品,同时也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注释

①海明威.老人与海[M].海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60.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

⑧同上。

⑨同上。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老人与海[M].海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60.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11.

[3]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曾繁仁,等.中外生态文学文论选[M].荆亚平编选.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

[5]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6]陈果.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老人与海》[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131~132.

[7]张晓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视角解读[J].科教导刊,2013(12):157~158.

猜你喜欢

马林鱼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运动的诗篇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老人与海》中的伦理越位与斯芬克斯因子再思考
卡斯特罗骨灰循“进军哈瓦那”相反路线行进 落葬圣地亚哥
孩子成胖墩,父母遭罚款
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寓言:《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