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8-11-14■
■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16年12月份于北京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而作为社会性教育活动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是遭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极大影响。
一、什么是“互联网+”
当今世界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经济社会新形态是信息化变革的核心标志之一。互联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继而发展到现今,其最显著的改变就是互联网完成了重要历史意义上的转变,并且互联网以单一经济技术新形态的形式向与其他产业和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为“互联网+”。
广义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的实践层次上的成果,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已逐步成为现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形态和新理念,可定义为,以互联网技术作为首要的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变成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生产力,最终目标是逐步实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泛在的普遍互联网络,进而人类也会进入一种全新的信息社会时代。狭义的“互联网+”,一般是指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应用于人类经济社会各领域之内,形成高层次的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和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在合理优化配置资源时提高信息密度,通过吸纳用户下载使用,利用手机客户端改善顾客和司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供需双方效率提升,便民出行,减少空载率,为节能环保提供新手段,这种深度的融合还为解决现代城市病问题带来新的思路。2015年3月,腾讯公司马化腾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提出应该以“互联网+”作为新的驱动力,鼓励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各行业间融合、惠及社会民生,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向创新方向发展。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些挑战,网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网络的开放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逐一化解挑战。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和体量面临挑战
“互联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受教育者能获得与教育者等量的信息,思想政治教师所具备的信息优势地位开始面临挑战,教师主导性的控制力开始削弱。网络催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引发教育理念、内容、手段、模式等全方位的变革。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将能够更加自由、便捷的共享知识,大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的主动性增强。因此,要大胆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多维转变,不断拓展新路子。同时注重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规律,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创新方法手段,拓展内容形式,把信息网络打造成政治教育的新平台、理论学习的新空间、舆论引导的新阵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2、传统陈旧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显落后
“互联网+”打破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度思维。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中,用课堂讲解、个别谈话等原始方法积累了授课经验与案例,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与育人效果。“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呈现瞬时性,大数据媒体具有及时传播、覆盖面广的特点,应将其与传统媒体结合,发挥传统媒体可信度高的优势。教育的对象和传统模式相比,也在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影响的范围也逐渐延伸。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紧跟大数据的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做大做好网络媒体平台,实现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在继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势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互联网作为教育信息传播这一重要渠道,共同构筑综合性网络平台。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互联网+”传播的快捷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增强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同步性使大学生通过大数据及时获取国内外重大时政信息和最新资讯,信息能够更快速度获取和传送,缩小与外部世界距离,拓宽学生文化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功能的发挥,同时也能更好的克服大数据的娱乐化倾向,并运用准确的方式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层次和水平,更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能够更广泛、更深入的进行互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2、“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提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平台
“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多样化。“互联网+”作为新型的教育传播手段,其强大的开放性、信息共享性,使得丰富的素材资源库得以充分享用,海量的网络资源成为探究性学习的辅助工具,为大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方式,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专题网站,宣传先进的思想理论,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影响力,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整合
(一)“互联网+环境关照”,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1、发挥社会“互联网+”作用,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合力
全社会应树立“互联网+”的运用观念,运用好这个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平台,即时向社会传播社会信息,形成良好的“互联网+”利用风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专题讲座,学校可以组织关于大数据的辩论活动。自“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大大缩短了学生获取收集信息的时间,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网络资讯。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招聘信息并与招聘单位取得对接,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了盲目性。“互联网+”深入校园,让大学的课堂及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父母与子女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沟通交流。大学生利用日渐成熟的电子商务,网上消费各种商品;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视频和远方的亲人面对面的交流,有针对性地实施家庭教育,疏导学生的心理郁结,给子女更多的人文关怀。
2、强化学校“互联网+”建设,搭建校园文化平台
加强校园“互联网+”建设,夯实校园文化传播基础。仅仅依靠以课堂为主的显性教育的思政课教学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要重视搭建“互联网+”工作平台,最为有效的开发远程教育、虚拟课堂、校园网络教育资源。“互联网+”已发展成为传播信息、促进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带给我们的不都是积极的影响,网络的自由化特点削减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递的正能量。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学校德育必须重视的问题就是网络对道德教育的冲击。要加强校园内各类信息传播的监管,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对舆论信息进行监督与管理,对校园舆论予以积极引导,配合学校对校园文化的治理。整合“互联网+”资源,加快校园“互联网+”资源整合,学校是各种思想观念的汇集之地,加强对校园言论的监管力度,推进文明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学生品德量化测评管理,实行学生自我约束和师生监督,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认识水平和自身素质,把网络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二)“互联网+正能量引导”,提升大学生思想新境界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
增强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价值认同,达到加强对大学生伟大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中华传统美德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精华,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重视责任意识、人际和谐、道德修养的特色。重视大学生社会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在社会中广泛宣传和动员,编写大众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纪录片,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传统文化,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使大学生回归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在一代一代青年的承续和发扬中得以延续。
2、拓宽社会发展渠道,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有益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责任担当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让大学生增加对社会的认识,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责任担当情感,内化为自觉行动,树立榜样的作用,正确定位人生观价值观。调动大学生责任担当主体意识,让大学做到心中有责,在学校评选优秀学生标兵,树立榜样作用。搭建“互联网+”校园宣传平台,学校作为主阵地,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是21世纪今天的发展大势,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与视角,又要规避大数据时代的挑战。高校思政教师应该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并分析其利弊,化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数据的隐忧。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中心,全力构建好“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以此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与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李彦宏,等.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美]凯文·凯利.失控[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5]陈伟.新传媒,新世界:网络时代的哲学反思[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38(2).
[6]姜奇平.中国网络的信息哲学[J].中国信息化,2016(1).
[7]段虹,徐苗苗.论大数据分析与认知模式的重构[J].哲学研究,2016(2).
[8]孙伟平.信息时代的社会历史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9]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