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冠心病的优势
2018-11-14冯其茂编辑苏二
文/冯其茂 编辑/苏二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的头号健康杀手,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0%。2017年,全球心血管疾病患者达到4.2亿,1 792万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中国约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而且数量持续增加,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2017年我国冠脉支架植入手术量是75万例,植入冠脉支架112.5万枚。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主要治疗包括:药物、冠脉支架植入术、冠脉搭桥术等。尽管药物和医疗技术取得较大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患者临床症状不缓解,患者仍有胸闷、不同程度胸痛、心悸、气短、疲倦乏力等症状。
(2)冠状动脉血管仍有不同程度狭窄,或支架内再狭窄。
(3)部分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
面对上述问题,患者该怎么办,如何进一步选择适合的治疗?中医药作为祖国的瑰宝,对冠心病的防治有较好疗效,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治未病”防治冠心病的优势
中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医家孙思邈言:“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指出医者重视治未病的意义。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愈后防复。
未病先防。冠心病病因包括饮食不节、嗜烟酒、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在疾病早期,中医通过调理饮食、情志、睡眠、气血等,使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保持平和状态而不致患冠心病,做到“未病先防”。
欲病救萌。临床上可见很多患者B超检查出颈部动脉或下肢动脉血管有不同程度斑块,CT或介入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有斑块、轻-中等程度狭窄,还未达到放支架程度,没有临床症状或轻微。对此可以通过中医调理气血痰瘀,使斑块不进一步发展或消退,做到“欲病救萌”。
已病防变。患者虽已经确诊冠心病,但是现在病情稳定,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轻微或服药能缓解,属于稳定性心绞痛。对这种情况不主张植入支架,但可以通过中医个体化辨证治疗使其不发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做到“已病防变”。
愈后防复。冠心病患者出院后、支架植入术后或搭桥术后,通过采用中医药调理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复发,做到“愈后防复”。中医认为,疾病初愈后,虽无临床症状,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通过培补正气、调理脏腑,驱逐余邪,使人体阴阳气血恢复“和”之状态。
中医“整体观念”防治冠心病优势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影响因素总结为:健康=60%生活方式+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因素+7%环境因素。由此可见,人体的健康除了医疗条件之外,还需要从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整体考虑。这与中医的“整体观念”一脉相承、完全符合。中医治疗冠心病不仅考虑患者的全身脏腑情况,同时也考虑患者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之影响。
治心兼顾五脏六腑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相生相克关系,临床治疗冠心病根据患者症状、病机不同,兼顾其他脏腑进行整体调理。如合并焦虑、失眠、心烦则心肝同治;如合并疲倦、乏力、气短、纳差则心脾同治;如合并夜尿多、怕冷、腰酸、腿脚重无力则心肾同治;如合并眼花、耳鸣、潮热、出汗则心肝肾同治,等等。最终,使冠心病患者脏腑阴阳气血恢复“平和”之状态。
治心考虑天地自然
人生活在社会、天地自然之间,人体健康当然受其影响。中医学几千年来一直重视顺应天地、与四时气候保持协调,调和食物,同时与社会家庭的和谐,才能保持健康。临床上,经常看到冠心病患者容易天气大热、大冷时发病;暴饮暴食后容易加重;工作家庭不顺心、压力大易致高血压,进一步发展为冠心病;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失眠等逐渐发展致冠心病。近期有报道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由于熬夜、紧张、兴奋等导致冠心病猝死或紧急住院的事件。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时均要考虑上述因素,进行药物干预调理、精神情绪开导、健康宣传教育。
总之,中医防治冠心病始终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诊治,而不是仅仅治疗局部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这是中医的优势特点,也是与现代西医不同之处。故许多患者在中医调理后感觉其他症状也好很多,生活质量、生存率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