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科学”流言榜
2018-11-14蝌蚪五线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编辑丙丁
文/蝌蚪五线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 编辑/丙丁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及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1.中国东北首现“非洲猪瘟”,食用患病猪肉会致死
流言
辽宁省沈阳市确诊了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吃了沈阳患病猪猪肉会致死。
真相
非洲猪瘟是最早在非洲发现的一种危害养猪业的烈性传染病,原本仅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但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多,非洲猪瘟病毒通过航班或港口废弃物、猪肉及其制品,以及野猪携带病毒和软蜱携带病毒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目前,非洲猪瘟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扩散、流行,特别是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因此,这次中国发现的非洲猪瘟,很可能是从周边邻国传入的。
虽然非洲猪瘟对猪来说是致命的,但却并不会感染其他动物,也不会感染人。而且猪瘟病毒可以通过高温、高酸或者高碱性来杀灭。比如被感染的猪肉,经过70℃以上的温度30分钟就会被杀灭。考虑到猪肉的烹饪中加热一般都比这个情况要彻底,所以就更不用担心。
此次在沈阳发现的猪瘟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发病和疑似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已经全部被扑杀、掩埋,并对疫区进行了封锁,基本没有在市面上购买到“瘟猪肉”的可能,所以这次的猪瘟事件不会影响大家吃猪肉。
2.室外能见度低都是重污染惹的祸
流言
最近这段时间,北方有些城市处于浓雾笼罩之中,那儿肯定又是遇到重污染了。
真相
能见度高低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影响:颗粒物浓度、化学成分、相对湿度、太阳辐射。
我们常说的“空气质量”只代表颗粒物浓度。夏季“桑拿天”湿度较大,就像洗完澡后的卫生间充满水汽,对阳光散射作用明显增强,导致光线投入到人眼中的量减少,所以能见度降低,从视觉上,这和颗粒物浓度高导致的污染天很像,所以会容易被误认为“空气质量重污染”。
3.北极出现32℃高温将导致北极熊灭绝
流言
北极出现罕见32℃高温,北极熊正在灭绝。
真相
32℃的北极显然和人们印象中白雪皑皑的景象差异巨大。这次新闻事件中,大家关注的最高温地点出现在欧亚大陆西北角的挪威的西北部海岸,包括峡湾区(北纬60°附近至北纬66°34′,即北极圈地区)和挪威北极地区(北纬66°34′至北纬71°附近,欧洲大陆最北点)。该地区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度本来就比同纬度的北极地区要暖和一些。
更重要的是,某些新媒体所表述的“北极”令公众产生了误解。“北极”包括的范围很大,从北极圈到北极点,南北跨越20多个纬度(直线距离2600多千米),此范围内都可以称作北极地区。北极地区也不是我们平素所想象的,一进入北极圈就是冰天雪地的。北极圈里也有茂密的森林和开满鲜花的苔原,有很大的城市,有牧场和农庄。所以说,很多人混淆了一个概念,一说北极就认为是北冰洋的浮冰区,那里如果达到32℃的话,当然是很可怕的。
全球气候变暖是跨越国界与种族的共同话题。而北极作为全球气候的放大器,增暖速率是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的冰上狩猎期和狩猎面积减少,的确对生存造成一定影响。夏季没有赶上向北退缩的浮冰、留在陆地上,就很难捕食到猎物。但这不能说明和32℃有什么具体关系,挪威西北海岸本来也不是北极熊的栖息地。
目前,北极熊的数量约有26 000只,分成19个种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的评估是,这19个种群里有1个在增长,3个在衰退,6个趋势稳定,剩下9个数据不足。关于北极熊的数量,根据北极熊研究和保护领域最权威的加拿大气候变迁和环境保护机构发表的2018年北极熊数量和趋势预测地图,截至2018年7月的数据预测来看,总体来说,北极熊数量在2018年展望为“稳定到上涨”。所以,说北极熊“正在灭绝”并不准确。
4.馒头是卫生纸做的
流言
有黑心饭店居然用面粉掺上卫生纸做馒头,有视频为证。
真相
网上疯传的这则视频跟去年的“面条胶”“肉松棉花”视频套路相似。视频中洗出来看似是卫生纸的东西,其实是面筋。不光是馒头,几乎所有的面制品,比如面包、油条、面条等,这样洗洗都可以洗出面筋来。这是正常现象,面筋不会对人体有害。
而且,用卫生纸做馒头的可行性太低了。首先,卫生纸的成本不见得比面粉低,用卫生纸做馒头并不符合经济学基本常识。其次,卫生纸和馒头面粉的口感相差非常大,只要吃到口里就能分辨出来:卫生纸的主要成分是草浆、树浆,它的本质是纤维素,它看上去很软,但是嚼不烂;而面粉主要是淀粉和蛋白质,很容易嚼碎了吃掉。真用卫生纸做馒头,一吃就会识破。
事实上,用卫生纸制作馒头的“传说”已经有很多年了,政府监管部门还没有发现过真的造假者,检测机构也没有检出过这种馒头。
5.提取口腔黏膜物质,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基因
流言
通过提取儿童口腔黏膜的物质进行基因测序,就能找出孩子具备的一些优势天赋基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其成为天才。
真相
“天赋基因”检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8年,当时由于商业机构的大肆宣传,“天赋基因”检测在美国掀起了一股热潮,后来却由于缺乏科学依据以及不符合伦理而被叫停。
从基础科学来说,通过基因检查的确可以发现运动能力、行为模式等一些方面的倾向特点,但与“天赋”还很难挂钩。比如,运动能力,还受到人体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发育的影响;至于思维能力、艺术领悟能力,更是会受到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一纸检测报告不可能预测孩子的未来。
6.食品保质期越长,防腐剂越多
流言
保质期较长的食物,肯定是添加了更多的防腐剂。
真相
食品保质期的长短跟食品本身的特性、杀菌工艺、包装形式有关。比如像醋、酒精类产品,保质期是比较长的,因为这类食品本身就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些食品国家允许不标明保质期,也跟食品本身特性有关。
有些牛奶类产品保质期也较长,这是由于此类牛奶制品采取高温灭菌和真空包装的方式,隔绝了氧气。一般通过这类加工和包装的食品保质期都比较长,但却不是添加过多的防腐剂造成的,食品的保质期和防腐剂的添加量并不是对应的。
7.少吃盐有害健康
流言
少吃盐会对健康产生致命影响。
真相
这条流言引用了一篇2016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文章。
这篇刊发在权威期刊上的文献,只是表明这项研究有一定学术价值,它能够说明什么,还需要其他研究的佐证和同行评价。事实上,这项研究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强烈批判。简而言之,客观引用《柳叶刀》的文献并没有问题,但在引用之后把它作为“真相”,无视业界对它的质疑,就是一种“选择性呈现信息”的行为了。
要对一个营养学的问题得出“结论”,尤其是要得出一条“饮食指南”,不能仅依据某一两项研究,而是要综合全世界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剔除试验设计存在缺陷的文献,然后把所有的研究综合起来考虑。
而一个“结论”的形成需要满足很多条件,比如足够多的高质量研究,这些研究的结论总体上互相支持,对健康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
关于盐对健康的影响,世卫组织发布了一份46页、引用文献多达62篇的报告,全面总结了这个领域的研究。基于36项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减盐导致收缩压平均下降3.39 mmHg(95%的置信区间为2.46一4.31 mmHg),而舒张压平均降低1.54 mmHg(95%的置信区间为0.98一2.11 mmHg)。这样的数据,证据等级就非常高了。
基于这样强烈的证据,“高盐增加高血压”是一个严谨的结论。基于这些研究,世卫组织推荐的盐摄入量为成年人每天不超过2克钠(相当于5克食盐)。而中国等许多国家,设定的推荐标准要高一些,一般是成年人每天6克。
8.口服“网红药丸”就能防晒美白
流言
每日吃一颗体积小巧,携带方便的“美白防晒丸”,就能收获防晒和美白的双重效果。
真相
美白防晒丸不是药品,而是属于保健品的行列。除了国内的质疑声音,外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些“美白防晒丸”的功效问题。2018年5月22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市面上的一些生产口服防晒类产品的公司作出了警告,表示市场上销售的所谓的防晒丸,实际上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此外,FDA还表示已经命令公司停止销售这些产品,明确说明它们没有保护皮肤的作用。
对于人体而言,紫外线是导致皮肤受损的“罪魁祸首”。人的皮肤在受到紫外线照射后,会产生大量具有氧化作用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的破坏力堪比放射性物质产生的高能粒子,会攻击细胞中的大分子,使得脂质和胶原蛋白受损,最终导致细胞功能的丧失,表现出来就是晒黑、晒伤和皮肤老化。长此以往,还会加速人体老化的过程,甚至导致皮肤癌的发生。
正是利用了自由基的特点,美白防晒丸内通常都含有一些抗氧化活性成分。表面上看,这些物质可以对皮肤里过多的自由基进行电子配对,还原成为水或其他无害的物质。
但人体内细胞分子层面的反应过程是极其微观的,不是口渴了喝水这么简单。即便美白防晒丸真能起到部分抑制氧化的作用,这个过程也是极其缓慢的,慢到可以忽略不计,绝对不可能靠口服保健品完成。其作用和吃维生素片、喝柠檬水差不多,甚至还不如有些人自身新陈代谢的速度快。
9.得阑尾炎是因为饭后马上运动
流言
饭后不能剧烈运动,不然食物跑到阑尾里就会发生阑尾炎。
真相
阑尾是位于回肠和盲肠之间一段单一开口的带状肠腔,因为肠道的不固定性,在人体内具体位置因人而异,大多数人位于右下腹,因此也就有了“转移性右下腹痛常见于阑尾炎”这种说法。但并不能单纯因为右下腹痛就判断自己发生了阑尾炎。
由于阑尾位于肠道中下段,而人们进食后,胃需要4小时以上的时间和食物单独相处,才会准许它们进入肠道被吸收,因此,饭后运动导致食物进入阑尾的理论不科学。
此外,当食物从胃经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接待”后,进入盲肠靠近阑尾时,早已不是原来的有型模样。已经变成糊状的食物,进入阑尾再阻塞肠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阑尾发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细菌感染和阑尾腔的阻塞。前者往往因为阑尾本身黏膜破裂,导致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等从破损处进入导致阑尾发炎。后者则常常因为消化不良或肠道功能紊乱,导致大肠内积聚大量食物残渣,大肠吸收完残渣内的水份后,它们就变成质地较硬的粪块,如果因为体位变化,掉进阑尾中就会卡住管腔难以排除,最终诱发阑尾炎。
也就是说,对于消化不良的情况,即使不是饭后运动,平时的剧烈运动也是可能导致阑尾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