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2018-11-14■/
■ /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中心任务,它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实践证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从先秦的诸子著作到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从《诗经》到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所有这些文化典籍的思想精华,经过历史积淀与演进,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1)价值导向。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许多世代相传、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如源于《礼记》的“天下为公”,《论语》的“和而不同”,《尚书》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道德经》的“道法自然”,《官箴》的“公生明,廉生威”,《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三国志》的“百行以德为首”,《左传》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等等,所有这些都精辟地概括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社会理想、民本思想、天人之道、从政理念、人生追求、道德情操,爱国情怀、理想抱负、道义担当、英雄气概,是我们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立志的重要内容。我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传承其精神力量,弘扬其永久魅力,发掘其当代价值,展现其时代风采。这对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
(2)精神激励。修身是人生的永久课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如何对待人生?如何让人生更有意义?这是我们一生都会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修身,它包括求知、立德、立身、立行等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修身的思想,如“修身者,智之符也”,“修身在正其心”,“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等等,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砥砺前行。修身的要义之一在于以诚信立人。诚信是中华民族一向尊奉的传统价值,是个人和社会提高精神境界的基本前提。《管子·枢言》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只有诚信才能使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诚信需要他律,更需要的是自律。自律不是天生的。要做到自律,就要加强学习,严以修身,增强道德定力,做到慎独慎微。通过修身培养远大的志向,养成道德高尚、知识丰富、情趣健康、富有爱心的性灵,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明辨是非,抵制歪风邪气;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力戒虚骄自大,自觉进德修业,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从他律走向自律。
(3)审美启迪。美育是人生的艺术滋养。审美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作为审美主体,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艺术素养上都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个审美对象就会形成不同的审美结果,可谓“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这正如清代薛雪《一瓢诗话》所言,一部杜诗,“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者读之为政,无往不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注重自然、和谐、含蓄、包容,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从古至今,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隐晦曲折的含蓄之美、兼收并蓄的包容之美,一直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维。各类艺术形式,如音乐、书法、绘画、歌舞、曲艺等,无不渗透着这些美的追求和体验。其中,古典诗词给予人们的审美影响尤为深远。它的伟大就在于其独有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吟之,韵味绵长,思之,意味无穷,既可以培育美感、陶冶情操,又可以启发思想、提升修养,我们只有悉心体会,才能披文以入情,探骊而得珠。无论是含蓄蕴藉、阴柔婉约,还是疏朗豪放、雄浑刚健,能在世间万物中发现真善美,都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幸福美好。
二、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的一生有四种力量最有魅力:一种是理想的力量,一种是道德的力量,一种是学识的力量,一种是仁爱的力量。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牢记自己肩负的光荣职责,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上下功夫。
一要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辅导员安身立命的压舱石。正如古人所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有志向,才有前进的动力。世上没有漫不经意的成功。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有成就者俱成于志向。当代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为伟大的事业而努力奋斗。一个人可以有许多具体志向,但最根本的志向应该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只有把这个最根本的志向牢牢树立起来,将个人的理想融入民族的理想,才能顺应时代大势。
二要有道德情操。道德情操是辅导员以德育人的核心品质。“师者,人之模范也。”辅导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因此,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是辅导员的终身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因此,要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做以德立身的带头人。以德立身,就要多读书、读好书,“进德修业,将以及时”,以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滋润心灵;就要见贤思齐,情理兼修,“志尚夷简,淡于荣利”,常思教育之责,常修为师之德,常怀报国之心;就要志存高远,修身践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自己的知行统一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就要立根固本,牢记使命,自强不息,勇于担当,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要有扎实学识。扎实学识是辅导员以文育人的基本要求。“学贵乎日新。”辅导员的学识越丰富,就要大兴读书之风,带头阅读经典作品,这样才有资格和能力去辅导学生。否则,自己不懂或一知半解,讲起课来必然捉襟见肘,就很难让学生信服。学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学之愈广,思之愈深,得之愈丰。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如果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就会被时代淘汰。“为学之道,必本于思。”面对挑战,我们只有主动学习、深入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学识做实做深做宽,把自己的本领做大做高做强,才能克服学识危机和本领恐慌,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做好学生学习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四要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辅导员以仁育人的根本素质。孔子说,仁者,爱人也。辅导员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各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平等对待学生、充分理解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就要给予每个学生公平的机会,就要引导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要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就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就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就要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就要鼓励每个学生的进步,就要呵护每个学生的成长。这种平等对待是发自内心的,是以辅导员肩负的使命为基础的。有了这种平等对待,我们才能充分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才能像家长一样全面关心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一种忠于职守的爱、无私奉献的爱、充满期待的爱。我们只有敬岗爱业,才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才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健康成长。
三、努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努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加强课堂指导。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青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深刻认识课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善于以“授业”为学生“解惑”,又要善于以“传道”为学生“解惑”,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把握好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尤其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加强活动指导。“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要坚持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要通过开展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下乡支教、经典诵读、书画创作、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做到以知促行、学以致用。要用“知行合一”的精神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支持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拓展学生的创业视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锻炼学生的自立能力,使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根据自身情况早日实现就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加强网络指导。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运用互联网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迎难而上,勇于创新,运用互联网建设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做到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做到哪里。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整合汇聚各种资源,精心录制网上课程,打造指尖上的阅读平台和视听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培养读书习惯,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一些滋养灵魂的好书,自觉抵制腐朽文化和低俗信息。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了解社会发展史、文明发展史和文学艺术发展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明观、审美观,从本质上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精髓上领略人类文明魅力,从内核上汲取文学艺术营养,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加强生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做到课堂上,也要做到学生生活中去。一要结合社会热点,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把准学生思想脉搏,及时端正学生思想认识,帮助学生客观公正理性平和地看待社会各种问题。二要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深入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向古圣先贤学习,向先进人物看齐,把自律修德作为自觉追求,从细微处做起,从无人处做起,一点一滴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要结合学生生活情况,深入开展“文明食堂月”“文明寝室月”等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使珍惜粮食、讲究卫生、遵守秩序、团结友爱、勤奋学习、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传统美德成为人人尊崇的文明风尚。四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深入开展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学习书法、国画、诗词、武术等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挥青春才智,释放青春活力,展现青春魅力,放飞青春梦想,让美好的青春在不懈的追求中结出丰硕的果实,焕发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