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农村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
2018-11-14■/
■ /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德吉幸福小学
多媒体技术作为操纵教学过程、辅助教学的常用工具,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走出枯燥、抽象的窘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激活教学内容,可以让静止变为运动,可以让抽象变为具体,可以让微观变为可见,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可以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向开放。
一、利用新奇刺激,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课堂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学习兴趣,学习兴趣要靠老师加以激发。
过去学生觉得课堂没有生活情趣、枯燥乏味。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可以为小学课堂教学活动提供生动形象的感知材料和新奇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概念、规律、法则等。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功能,让静态抽象的概念,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的融入变得生动活泼,为课堂教学提供生动形象的感知素材和新奇的刺激,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准确、快速地认识概念,发现规律,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利用人机互动,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馈存在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反馈越迅速及时,教学效果越好。因为教师只有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才能使教学活动适应学生动态的心智发展水平。
如在教学“林和森”这一识字课时,通过演示动画,从小树林,到茂密的森林,从而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地与形象生动的画面相结合,集画面、声音、文字等于一体。这样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使陌生的生字与熟悉的环境和生活经验产生了某种联系,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实现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有机结合,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我们的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正好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这种要求。学生可以用这类教学软件自学和复习,他们想学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想看几遍就看几遍。过去教师“一对全体”的教学现在可以用“一对一”的人机交互方式补充,此外,学生可以通过与自己选择的学习伙伴相互讨论,通过与教师的及时交流,在课堂上信息交互的机会大为增加,而且极有针对性。在课后教学软件还可充当教师的助手及时辅导。考虑到教学网络的发展前景,教师可对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过去学生围着教师转,现在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能够面对每一个学生。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而学生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直接的受益者。
三、利用动画技巧,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乐于学习
学习和运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运用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反过来它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小学生来说,运用的过程其实也是把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验证和运用的过程。
又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生也快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举一反三的练习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出示“巴”、“青”等字,分别让学生以这些字为母体,繁衍出另一字。屏幕显示两个文字框,上面是母体字,下面是新产生的字。设计动画,等学生说出新的字,移去形旁,电脑给予鼓励:“太棒了,还有吗?”学生热情高涨,思绪活跃。“巴”繁衍出“爸、爬、把、吧”等字,“青”繁衍出“请、清、睛、晴、”等字。这样的巩固练习,扩大了识字量,又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自我调节,迅速及时地改变原来拟定的方案,而不局限于已有的或不妥的假设之中,这对发展创造思维完全是必要和有益的。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变式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之,不管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计算机、互联网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农村小学生适时适量的运用信息技术,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