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与建议
2018-11-14■/
■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跟踪调查
当代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的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热,但身体及心理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健康的问题或者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据《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历程》报告,2010-2014年中国大学生体质一直在下降。2017年发布的《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指出,我国大学生体质下降速度趋缓。就笔者所在学校来看,最近几年在新生入学军训、早操或运动会上发生晕倒现象均有所上升,与上述数据均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令人担忧。
为了增强体质,我国高校很早就做出过尝试。早在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就打出“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热血口号。进入新世纪,为了“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务院于2007年5月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要求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级学校也在探索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教育及大众健身运动,多所高校还尝试通过现代移动互联网信息手段来鼓励学生运动,例如武汉大学通过APP打卡核算早操跑步运动量;北京建筑大学要求大一及大二学生每学期长跑锻炼必须打卡30次,并在2000米跑程内设置3个拍照点;中山大学给每个学生的校园卡附加500元专款,让学生用于在校内的体育场馆锻炼消费。
应当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然而,这样的努力并未扭转当前大学生体育教育弱化、身体及心理健康不佳的趋势。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
(1)口号化和表面化。一些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存在走过场现象,很多并未起到真正锻炼效果。
(2)少数化和专业化。一些高校因为成绩效应影响,更多注重专业体育特长生培养,而忽视更多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
(3)机械化和强制化。调查发现,有不少学生都提到学校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一般都是早操、课间操等形式简单机械的运动,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调查发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具体来说:
(1)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参与体育锻炼时注意力比较集中,专注力更强,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身体、大脑和感官。运动的激烈对抗性能够刺激参与者更敏锐的发现和觉察变化,帮助加快作出判断。从而使学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机制更加均衡、敏感、协调,帮助其健全完善身心反应机制、间接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
(2)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情感教育。调研发现,当学生参与到自己擅长的体育活动中,能够提升其对自我的评价,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但也同时感到一种情绪的宣泄和压力的释放缓解。
(3)能够强化大学生的意志毅力。体育运动普遍具有艰苦性、对抗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魄,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砥砺其心理,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力,最终改善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毅力耐力。
(4)能够推动大学生适应社会化。体育运动多属于团队运动,需要多人参与协作,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另外,体育运动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有助于提升其规则意识,能够帮助其步入社会以后适应社会竞争、社会规则,从一个“学校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三、高校改善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议途径与方法
(1)贯彻阳光体育理论,科学地设定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科学的设定体育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使体育和心理健康有机融合到一起。二是各级行政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各大高校阳光体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进行考核评定,列为学校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2)营造阳光体育文化氛围,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第一,高校可以在校园内适量张贴体育运动的相关口号和标语,营造良好的阳光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能深入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第二,可以开设种类丰富的体育选修课,加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成立体育俱乐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学校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俱乐部活动。第三,高校要加强对体育活动的硬件支持,逐步改善、更新相关的硬件设施,给体育授课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灵活的选择空间,也给学生们提供自主、多样的活动方式。
(3)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在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之外,应对体育课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与心理咨询、辅导水平,建立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同时又能兼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教师队伍,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去,针对性地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自控、自我调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