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博物馆的产生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张謇博物南通

■ /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关于我国何时开始有博物馆,学术界历来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我国的博物馆从周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我国历代的皇宫、宗庙、武库等都是收藏文物的地方,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博物馆。另一种说法认为我国博物馆的出现是近百年间的事,是被外国人、留学生、学者从西方介绍到我国的。关于这一问题,我认为,从周朝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具有了文物收藏的意识,但这些收藏文物的场所严格来讲并不能算作是博物馆的范畴。最多也只能算作是博物馆的起源。

一、中国博物馆的早期起源

周朝文物珍品的收藏之处,名曰“玉府”、“天府”。郭沫若曾经指出,大致从汉朝开始人们就非常重视出土文物。大文学家许慎就利用古器物上的铭文,作了大量文字变迁的研究。宋朝时是我国文物收藏研究的鼎盛时期,士大夫所藏三代秦汉遗物,“悉献于上”。宣和时,皇室兴建崇政殿、宣和殿、保和殿以及稽古阁、博古阁,“以储古玉、印玺、诸鼎彝礼器、法书、图画”。除了王室以外,士大夫也竞相收藏,欧阳修、赵明诚是典型代表。欧阳修收藏历代石刻拓本。赵明诚与其妻李清照所藏商周彝器及汉唐石刻拓本等共二千种之多。宋朝还出现了一批有关文物考释、编目的公私著述,如《考古图》、《宣和博古图》、《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以及《集古录》、《金石录》等。至于清代,皇室的收藏更为丰富,仅《西清古鉴》、《西清续鉴》以及《宁寿古鉴》等所收录的铜器,就达到4115件。与此同时,清朝由于金石考据学的发展,还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收藏鉴赏家。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我国的文物收藏行为由来已久,从周朝开始我们就专门兴建了“玉府”和“天府”来收藏文物,这说明我国的人民从很早开始就有了文物收藏的意识,对文物有着一种天然的历史情怀。而且从汉朝开始我们就懂得利用文物来研究历史,同过探求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来解读自己的某些疑问。至于宋朝时,这种文物收藏的意识和历史情怀不再是个别人的情结,其范围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当然也没有扩大到全社会的范畴。到了清代,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发展,人们解读历史文物的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所有这些虽然没有直接导致我国近代意义博物馆的产生,但在一定程度上为博物馆在中国的产生和顺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那么为什么人类会对文物有着一种天然的历史情怀呢?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人的潜在意识谈起。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究竟从何处来有一种潜在的好奇,我国古代先民也是如此,因此他们就会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收集一些他们认为可以解答这个疑问的物品,这就是最早的收藏行为,后来随着收藏的逐渐丰富和发展,他们渐渐从这些物品的身上发现了一些规律,然后他们就会研究这些规律,解读这些规律,并尝试在解读规律的过程中解答自己头脑中的某些疑问和困惑,这也就是文物的研究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作为一个文物收藏和研究的场所,它最本质的功能应该是解读,帮助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以文物的排列组合为语言,去解读人类的历史,解释人们潜意识里的疑惑。

二、中国博物馆的酝酿阶段

19世纪40年代,清政府陆续派遣官员、学者到西方各国办理国务,了解西方国家迅速崛起的状况和原因,这些人士参观考察了许多博物馆,其中新奇的机械装备和丰富的自然标本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认为博物馆是推进科技发展和民众教育的重要机构,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国内有识之士注意到科学知识和工业技术的落后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为加快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迅速提高国民素质,举办博物馆不失为很好的办法。但清政府则视博物馆为鼓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号角,是维新改革人士试图改变封建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先锋官,对民间有关举办博物馆的倡议并不热心。①

1868年,上海徐家汇办了“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博物馆,后于1930年在震旦大学兴建馆舍,改名震旦大学博物院,内设生物研究部及古物部,收藏了大批的中国植物标本,1874年,英国人创办上海亚洲文会博物院,内设考古、动植物、古生物、地质等组,并对外举办展览和讲座。震旦博物院和文会博物院是现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这两所博物馆所设立的部门主要涉及到古生物、考古、地质等领域,所以,严格来讲,这些博物馆虽然具有近代公共意义博物馆的性质,但是其保护、科研、教育的功能还不够完备。

三、中国博物馆的萌芽阶段

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并不是脱胎于私人收藏,而是社会变革的产物。一些进步人士在鼓吹社会变革的同时,提出未来中国的发展蓝图,博物馆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和未来大同世界的重要标志。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人士积极倡导举办博物馆,将博物馆视为“启民智”、强国势的重要措施,认为举办博物馆是推行资本主义文化的重要举措,能够开发民智,提高国民的文化和教育水平。所以,中国的博物馆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使命。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从1895-1911年17年间,民族资本工矿企业增加490家,资本总额达到1亿1千多万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博物馆建立的经济基础。②

1905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兴办南通博物苑。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清末状元,资产阶级实业家,近代著名的立宪派。他把实业、教育视为“富强之大本”,主张“欲国之强,当先办教育”,而“欲兴教育”,则“先兴实业”。1896年他在其家乡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以后,张謇又陆续举办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企业,并以这些企业的利润来兴办教育和文化事业。1902年创办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03年张謇赴日本考察实业与教育,参观日本的博物馆和博览会,深受启发。进一步充实了两年前(1901)他曾经提出的,在沿江沿梅省会及通商大埠建博览所的设想。回国后,他积极倡导创办博物馆,向张之洞和清朝学部分分别递交《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国博览馆议》、《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建议在北京建立国家博物馆,然后“可渐推行于各行省,而府而州而县”。他大声疾呼:“撰诸时局”,此举“诚不可缓”。但是,对于张赛的呼吁清政府无动于衷。

但张謇没有因此而灰心。他感到“图地方人民知识之增进,亦必先有实现之处所”。于是在其所创办的南通师范学校以西,迁移荒冢30余座,购地35亩,兴建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在内的博物苑。在博物馆南馆的门口,悬挂着张謇集句并手书的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张謇举办博物馆的心声。南通博物苑的藏品分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主要陈列于南馆、北馆等展览馆内,而大型文物标本则展示于室外。苑内种植树木花草、饲养鸟兽,并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园林建筑。

张謇在筹建博物馆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博物馆的管理理论。他的《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国博览馆以》、《上学部请建设博物馆议》等著述,对有关博物馆的一系列问题,都或多或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国家政治和学术参考的重要部门,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可以“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文物收藏目的在于“留存往迹,启发后来”。文物征集的途径,一是“国家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二是鼓励“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至于征集范围,他主张“纵之千载,远之外国”。对于征集而来的所有物品,张謇强调妥善保管,按藏品性质分为自然、历史、美术等部分,每件物品都要做好鉴定、著录工作。张謇主张博物馆应建在交通便利,便于开拓的地方;建筑的大小,要考虑到贮藏和陈列的要求,既要方便观众,又要方便管理,“馆中贯通之地,宜间设广厅,以备入观者憩息,宜少辟门径,以便管理者视察”,要美化环境,“隙地则栽植花木,点缀竹石”。

南通博物苑的建立,是民族资产阶级多年来倡导博物馆的第一次实践。张謇在兴办南通博物苑的实践中,努力实践民族资产阶级改革人士的政治理想和文化主张,制定了博物馆管理的具体措施,但是受时代的局限,他对博物馆作用的认识侧重于其对新式教育的辅助作用,以及通过博物馆向南通市民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和提高其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能力,这样的理解不免有些片面。但是总体说来,南通博物苑摆脱了中国传统收藏的束缚,不再如西方人所办的博物馆那样主要为掠夺中国珍贵的自然历史标本,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办公共博物馆的楷模。

南通博物苑的建立以后,各地多有博物馆建立,如1905年学部侍郎严修在家乡天津的城隍庙开办教育品陈列室,1906年泰安创设教育博物馆,1906年,端方以个人收藏在北京琉璃厂海创王村办陶斋博物馆等。②自此以后,中国博物馆进入了发展时期。

注释:

①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②梁吉生.旧中国博物馆历史述略[Z].中国博物馆,1986-02.

猜你喜欢

张謇博物南通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陈锦石:传承张謇精神 成就事业荣光
百企结对 携手并进:南通展现时代担当 致力推动跨江融合
南通职业
博物馆奇妙页
Forbidden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