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微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2018-11-14何溯源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何溯源/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受到互联网+等先进科学技术及产品的影响,微文化得以快速普及、推广。因此,高校应积极的结合微文化特征,做好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工作。
一、微文化的含义与特征分析
(一)微文化内涵
微文化是文化的衍生词,文化是人类经过长时间发展后,通过经验的积累与创造积累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微文化从文化发展而来,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最早起源于20世纪,经过发展流入中国后与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相融合。
(二)微文化特征
首先,信息具有简洁性。微文化在内容表现上采用零散化呈现方式,比如,通过微博仅需百十字就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比如,利用微电影仅需短短的几个镜头十几分钟就可以表达具体想法。这些信息内容简洁、中心突出,容易在生活节奏较快的环境中被人接受。
其次,获得信息的主动性强。以互联网+技术为根基,微文化得以快速发展、推广。人类通过对互联网+等技术的运用,无需踏遍世界,就可以知道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同时,也使突出了人类的发言权与主体地位,让信息的传播与获取更加便捷。
再次,信息分享更加方便。通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不论何人、在何地都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共享,提高了微文化信息交流的灵活性。如微博不需要征得对方的同意便可以成为对方的关注者,可以同步看到对方的信息状态,还可以评论或转发,这种单向的方式可以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灵活交流方式。[1]
最后,具有意见领袖特点。微文化通过新浪微博、微信、贴吧客户端等传播信息,每个人的意见都可以被其他人分享、认同或者反驳。当某人的意见获得多数人认可后,就可以代表集体,就成为了意见领袖。此时,就可以在微博等传播渠道中得到快速的传播与分享。如微博“打假”、微公益活动等,就是因为其遵循着传统道德观。[2]
二、微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路径
(一)合理运用微文化特点构建和谐人文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在校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高职院校除了要重视在课内利用互联网+技术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外。还应该在课外积极的构建和谐人文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和谐人文校园环境,帮助学生培养竞争与合作、互帮互助等精神。比如,高校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运用微文化的特点与内容,制作短小精干的人文素质教育宣传视频,为学生普及人文素养知识,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端正品行,改善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二)改善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微文化人文素质
当师生在微文化环境中,能够及时的、有效的适应文化的改变、解决突发的问题时就具备了合格的微文化人文素质。因此,第一步应为师生培养对新鲜事物探究的好奇心。第二步,要鼓励师生对社会时事新闻、现象进行关注,引导其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探索与学习,改善师生对网络技能、人文素养的理解水平。第三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为为学生树立批判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人文环境中辨别观点的对错,防止学生受不良文化侵蚀,影响人文素质的建设。
(三)合理运用微文化传播渠道,打造人文素养教育平台
电脑、智能手机等是微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而微博、微信等成为了微文化传播的重要软件。高校应合理运用手机、电脑、微博、QQ等工具,打造先进的人文素养教育平台。通过对微文化传播渠道的运用,结合现代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丰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增加教育深度,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素养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内在品质。
(四)利用微文化意见领袖特征,优化高校人文素养教学内容
高校在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参与教育活动的思政及其他相关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微文化背景下产生的QQ、微博、微信、贴吧等传播渠道,通过完善人文素养教学内容,结合微文化意见领袖特征的方式,提高人文素养教育效果。首先,可以在网络论坛中开展人文知识讲堂,安排高校优秀思政及人文素质教师撰写内容、为学生解难答疑,帮助学生丰富人文素养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人生感悟水平,实现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目的。其次,利用QQ、微信群等普及文学经典著作;如为学生推荐经典影片、优秀美文等,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消除内心的嘈杂。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信息传播渠道,传播哲学思想、知识,为学生普及哲学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哲学观念,让学生的心智得以健康成长。再次,可以利用QQ视频、微信视频等方式,为学生普及职场礼仪,帮助学生明确职场行为要点、诚信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可以运用网易论坛等和学生展开沟通,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3]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微文化特征,抓住微文化背景发展机遇,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才能有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及人文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设华.浅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工匠精神”之渗透教学[J].内江科技,2017(07):70~71.
[2]姚惠福,付立平.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浅析[J].黑河学刊,2016(04):137~139.
[3]赵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探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0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