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发展趋势
2018-11-14■/
■/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概念
环境设计专业主要涉及风景园林、公共设施、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以及陈设设计等多个领域,设计出项目范围以及步行所及范围内的实体空间对象;注重人的感官体验,设计规划出人在环境设计场景中的感官享受以及审美体验。环境设计本质上是为了提高人的美好生活环境以及工作环境来提供服务的、它不仅容纳人在环境中的各项活动,同时也承载着人的感官情绪在内。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一)当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依托本校基础教学相类似的其他学科共同创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天津大学则创建建筑学专业,南京林业大学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等等不一而足的其他相关专业,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按照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方案开展,依然以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为主要分类方向,前者的课程围绕室内陈设、家具构造等展开,而后者以室外美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如雕塑、园艺共同展开。
(二)高校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性
由于各个学校具体办学师资力量的差异,因此专业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科学性,在课程教学中出现很多笼统宽泛的问题;其次,很多高校老师本身刚从校园毕业,自身未参与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去,因此对于环境设计的理解不够深入,也很难寓教于学,学生也因此难以在学校获得真正的实践和锻炼机会。
(三)城市环境建设时常需求日益增多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的环境要求不断提升,又出现了大量具有人文关怀的新型城市区域,如小型休息区、儿童乐园、社区特色绿地等等。不断扩增的城市建设,对于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环境设计得好,可以创造温馨宜人的住学环境,同时可以有效利用城市内有限的土地,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涌入的大量人口压力。
三、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方案
(一)把握小尺度的空间设计能力
近年来,环境设计的新型领域,由原先的大范围的宏观规划,逐渐转变为微观的室内或者室外的景观设计。微景观设计通常在更小的范围内,集中表达设计者的个人才思所学,学生需要学会环境设计中的平衡、协调、光影关系,从而塑造一个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小型生态系统。[1]良好的设计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体验,构建良险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应当关注自己的环保意识、构建环境设计领域的绿色生态。这是由于在社会经济文化转型过程中,人们更加偏重对于细节、资源环境的把握。
(二)加强环境心理学应用学习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身的生活环境关系紧密,衡量城市微观环境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于微观环境的感知,因此,了解人类的心理需求,研究人类的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学员必须学习的知识。环境对于人生活的影响,包括各种色彩对于人心理的调节,不同类型盆景植物选用的类型作用,每一个具体家具的使用体验,如何从消费者心理出发,满足住户居民最低级的生活需求,甚至创造更高等级的享受需求。[2]仅以商场的室内空间设计举例,在过去的几年间,商场的设计己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刚开始的货架饱满、空间狭小拥挤、轻视人文关怀,到现在的空间敞亮、关注用户体验,不断扩大用户活动的社交区域,利用尽量温和明亮的灯光,塑造自己消费、餐饮、娱乐、休闲的闭环生态。
(三)完善环境设计专业软硬件设备配备
回归到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环节,环境设计专业的设备需应时应物相匹配。应时,即在当时当下出现的大量全新的环境设计新方案,应当能够在第一时间推向课堂,老师可以引导启发同学进行案例分析,并且就相同的命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在国际范围上出现的大型环境设计比赛和作品,也能够尽快分析,从而把握具有时代性的特色设计作品;应物,即要有目的性地扩充环境设计专业的书籍和教学工具,在一般的校图书馆中,往往仅仅简单标注美术图册有多少存量,然而环境设计专业课本,却不作具体说明,因而图书馆中的专业质量是存疑的。除此之外,学校的硬件设备也应当得到提升,如家居设计车间、环境设计资料室、学生作品展览室等,可以帮助学生自我学习。
四、结语
随着以能力向导为主的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与深入,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逐渐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个人设计能力也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持续发展潜力也较以往更胜一筹。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广泛的认可。因此,我希望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更多把教学时间和实践经验带入到课堂中来的双师型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对小尺度环境空间设计能力的实际指导,在学习了具体的专业文化知识之后,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点应用和创新设计才能发挥出来,给社会创造更美的的环境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杨钢.贵州省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策略探究[J].美与时代(上),2015(11):123~125.
[2]米永龙.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