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家庄地区校外舞蹈培训机构的问题及思考
2018-11-14■/
■ /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一、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职业需求不匹配
高校的课程设置对于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舞蹈教育培训行业的职业素养以及能力的培养并不具有针对性。课程设置中缺乏与技能课和理论课相对应的方法论课程作为指导,使学生的价值无法有效输出。专业技能课上学生获得了非常具体,并且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理论课上获得的是一般概念性的内容,这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空”的形态。实践课到泛理论课之间没有桥梁将其进行连接。由于学生找不到理论课与技能课之间的联系,以至于很多学生会出现“学理论课没有用”的错误想法。知识无法整合,就不能很好的运用。
其次,课堂组织与管理也是作为教师的一个必备技能。如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对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乱的课堂无法开展教学。但是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校外舞蹈培训机构的教师对自我课堂管理和组织的能力认知有所偏差。调查问卷中,接近4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很强,是其他选项的0.5倍,甚至5倍。但是在对于培训机构的调查中显示,机构认为教师普遍欠缺的能力恰恰也是“课堂组织能力”。大部分教师自以为的课堂组织能力强并不能达到机构的要求。此种矛盾的出现,表现出了教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实际能力欠缺。并且,根据笔者对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的调查,高校的舞蹈类专业大部分都不是师范类专业,即便是开设舞蹈教育专业的院校也几乎没有与课堂管理相关的课程和课程内容。这就导致很多舞蹈专业的学生对“课堂组织与管理”毫无概念,以至于在作为教师走入课堂之后,出现一系列的教学问题。
二、市场缺乏监管,教学乱象丛生
教师的教研能力普遍缺失。由于市场上的培训机构大多没有统一的教材。市面上的舞蹈教材繁多,并且良莠不齐,再加上舞蹈课程原创性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有很好的教研能力,从甄别教材,到提取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改编和加工,以便因材施教。舞蹈专业的教师们对此已经有了危机意识。在调查中 接近40% 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研能力需要提高。但是在对机构的调查中。只有15%的机构认为教研能力比其他教学能力重要,这无疑本末倒置。在没有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没有好的教研能力,势必造成教学乱象。
走入经验主义误区。家长及培训机构对于在选择舞蹈教师时,都以教师是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主要参考对象。根据问卷,我们发现教学经验是机构选择教师的最重要考量条件。45%的培训机构会选择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应聘者。在消费者调查问卷中60%的消费者会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比项“具有专业教育背景”只有23%。机构的选择以避免流失生源为主,因此相比专业背景,更注重教学经验。由于市场的导向作用,在消费者和机构中更倾向于经验优先而非专业优先。但从长远开来,经验固然重要,但是要建立在教师受到过专业训练基础上,以及教师是否能够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因此,笔者认为,是否具有专业背景应该是机构与家长们选择的首要标准。
三、教师职业发展与培训机构的现状不匹配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与培训机构的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之间的矛盾显著。根据调查问卷,57.5%的舞蹈培训机构都是在近5年内刚开始经营的。大部分机构都处在创业初期,生源不稳定,管理机制还没完全的建立起来,教师相应的晋升以配套的福利待遇也没有相应保障,教师的职业发展在这些新兴的机构中收到限制,因此教师兼职的情况非常普遍。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兼职教师的比例占34%。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大,并且不利于机构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把关。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容易引发教学碎片化、随意化等教学问题。从机构图里发现,机构对教师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上”,而教师调查中显示,教师入职后更多人希望得到“管理学方面的培训和提升”。这显示出大部分教师能够考虑到自身的职业发展与规划,并不满足于仅仅是代课教师。但是教师的意愿与培训机构的意向有些许偏差。机构没有对自有教师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有效指导,也是导致培训机构人员流动大的主要原因。而教师流动性大必然会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最终生源受损,形成恶性循环。
艺术培训发展到今天,已成为艺术市场中的重要角色,其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市场联系着艺术教育的消费者和供给者。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型教育,应首先秉持专业的精神,不能唯市场论。而市场作为纽带,也不断调着节供需关系。作为向市场输送艺术人才和师资的高校,应及时把市场动向,在坚持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基础上,顺应市场需求,为艺术教育市场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书君.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就业分析及提高就业率的措施[J].青年文学家,2009(18).
[2]胡夏,莎日娜.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艺教视界,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