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探析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人才心理职业

■ /

择业、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必经过程。面对就业制度改革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择业时不可避免的产生多种心理问题。深刻分析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对于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健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现实表征

就业关乎大学生的前途和未来,择业则事关大学生的理想和追求。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高期望值和社会现实相矛盾产生的茫然心理。一是都市化追求与屈就心态相矛盾致使大学生对“选择地点”茫然。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人生阅历的限制,辨别区分能力较弱,对就业环境、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目标自缺乏深刻了解。择业时很多大学生往往将择业目标锁定在一线城市、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对小城市、基层单位不肯“屈就”。当都市化追求和屈就心态相矛盾时,大学生对选择地点产生“去向哪里、走向何方”的迷忙心理迷茫。二是舒适化享受与艰苦奋斗要求相矛盾致使大学生对“选择岗位”茫然。很多大学生自我估计较高,在求职择业上,希望通过清闲、稳定、安逸的岗位,过一种舒适的生活。然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是每一个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当舒适化享受与艰苦奋斗要求相矛盾,特别是现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与期望大相径庭时,大学生就会对岗位选择产生茫然,表现出的失落、抑郁、悲观等情绪。

第二,择业目标和社会需求不一致产生的从众心理。其一,就业观念与社会需要不一致,导致大学生从众。许多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下基层,这就造成了需要人才的地方没人去,人才饱和的地方竞争激烈的局面。由于缺乏正确的行业认知和择业的科学分析,很多大学生失去自己择业的判断和定位,在择业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其二,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从众。2014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4)》指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发生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尽相符。我国各大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强,而激烈的社会竞争又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优势、行业、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在求职中不知所措,给择业带来困难。

第三,职业观念和社会风气相对立产生的依赖心理。首先,职业价值观偏差和就业引导政策不协调,致使大学寄希望于国家。在现实选择中,不少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表现出急功近利、“唯薪论”和唯利是图的倾向。许多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国家,期望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突破政策层面,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其次,职业选择和高校教育内容不协调,致使大学生寄希望于学校。高校教育过分强调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缺乏深入的引导和教育。但是,为了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高校与校外多家单位进行合作所确立的实习基地,是大学生实习锻炼的良好平台。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迷茫的时候,希望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职业定位和社会“关系”风气不协调,致使大学生寄希望于父母。部分大学生缺乏择业的自主性,不主动的参与就业市场的招聘和竞争,而是希望利用父母的人际关系为自己谋求一份工作,这种典型的依赖心理较为普遍。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双从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主要表现以下个层面:

首先,从个人层面来看:一是择业目标不明确。一般而言,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当充分考虑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做到专业与职业匹配、优势与职业配合、专长与职业结合。然而,很多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择业时,往往对自己缺乏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自我评价,不了解个人和职业相匹配的基本理论。这样由于不了解自我,职业目标定位不明确,使得大学生在择业时容易产生困惑、迷茫、从众等心理。二是就业能力素质欠缺。大学时期的学习,是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式转变。但是,很多学生没有及时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懂得主动学习去发展延伸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注重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不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导致个人能力和职业要求差距较大。这样的劣势给大学生择业带来困难。三是职业规划不到位。总体来讲,许多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缺乏了解,即使有较为明确的职业目标,但不懂得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由于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导致大学生择业时产生困惑、迷茫等心理。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其一,高校现代职业教育实施不到位。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性、应用性,要求通过将职业教育与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教育进行有效整合,使高校人才培养尽可能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但是,我国高校的职业教育多停留在理论的灌输、理念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找工作的层面,没有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来考察,出现职业教育实用性不强、教育效果不显著的特点,使大学生缺乏有效的择业指导。其二,高校职业教育系统性不强。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和社会关注的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效果得到很大提升,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有许多高校仅仅把职业教育理解为一种帮助学生找工作的辅助手段,缺乏结合对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反映和对大学生个体需求与发展的调查跟踪,缺乏对大学生择业时的有效引导和反馈,使大学生没有得到科学、系统、持续的职业教育和指导,面对求职择业不知所措,产生茫然心理。

最后,从社会层面来看:一是“大环境”的“不正之风”导致职业价值观念错位。当今时代,既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也是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大学生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做生意、赚钱、交朋友上,忽视了自己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没有为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加了择业难度。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人才需求相矛盾。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和大众化,大学毕业生规模更是成倍增长。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相矛盾,出现“人多岗位少”的就业现象。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大学生的质量不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出现“人找不到工作”与“工作找不到人”的就业结构。再者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强,退休制度实施不到位,出现“老的不下来、小的上不去”的岗位状况,致使很多大学生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消解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择业时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积极探寻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消解的主要途径,对于帮助大学生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导航。一是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业观念。择业观是个人对职业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这是大学生理性择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职业选择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重视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二是提升大学生就业时需要的能力素质。高校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和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教育、利用学生社团广泛开展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与指导、大力开展实习活动、及时进行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等,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大学生的求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三要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确立阶段性的职业目标规划,自主制定实现职业规划的行动计划,增加大学生就业机率。

第二,鼓励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把握就业机会。其一,鼓励大学生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真正的人才,应该是一个敢于面对艰苦的勇者,大学生在择业上应当具有这样的胆识和气魄。面向基层,择业和创业,是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做出的积极引导。祖国各地城乡的基层单位求若渴,对人才的渴望最为强烈,能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大学生应该转变择业观念,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基层,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在艰苦中锻炼自己、把握就业机会。其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社会是铸造人才的熔炉。大学生择业时,往往因为期望值过高,使自己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大学生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舞台在基层、农村和边疆,那里最需要人才,最有利于大学生脱颖而出。大学生生应当把握每一次就业机会,在实践中努力成才。

第三,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首先,加强职业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是运用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手段,帮助大学生提高对职业的目标、定位、选择等方面的认知,是启发大学生自主、自我调适的过程。高校要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帮助其完善内在的品质与素质,使大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去迎接挑战。二是引导大学生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合理宣泄。运用心理学的有效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消除不良心理。例如:运用自我慰藉法,引导大学生勇于承认和接受现实,缓解自己因理想和现实相矛盾产生的悲观心理;运用情绪转移法,使其悲观、失望、低落情绪得到宣泄;运用自我激励法,使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始终抱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坚定信念,从而增加就业的信心,消除不良的情绪心理,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许晓青.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与现状分析[J].青年研究,1994(12):1~3.

[2]李晗龙.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3.

[3]邓凌.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调适[J].校园生活,2003(06):1~3.

[4]徐柏才.大学生成才导航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5~136.

猜你喜欢

人才心理职业
人才云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