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演进与挑战
2018-11-14■/
■ /
一般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采用一种批判的方式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社会,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主要体现出社会的不公平性与批判性,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相结合,解决妇女被压迫的问题,从正面的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对比
(一)从人类学角度研究私有财产与两性关系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主要对资本主义社会妇女受到压迫的问题进行研究,依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描述内容发现妇女受到压迫的主要原因在于私有财产问题。在过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让男女之间分工更加明确,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劳动,而女人则负责照顾子女,由于男人在身体的力气上占有优势,劳动能力强,逐渐妇女失去了家庭的地位,成为了家庭的奴隶,男人成为了家庭的主干,从而社会也逐渐发展成为父权制[1]。有相关学者研究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女性地位问题发现以私有财产来衡量在家庭中、甚至是在社会的地位,妇女的家庭地位在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私有财产问题,将女人变得更加家庭化,男人更加社会化,没有改变女人一定要受男人保护的观念,因此可见,女人的家庭地位严重受到财产问题威胁[2]。
(二)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讨论家务劳动
据相关学者研究妇女想要得到解放需要主动参与社会生产,不再拘泥于家庭活动,走向社会化,但是要先解决一些问题,妇女从家庭化过渡到社会化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时间,同时妇女想要摆脱家庭的束缚,进入社会化能否适应等问题[3]。有相关学者说到家务劳动只会存在于社会一段时间,无酬的家务劳动是廉价的社会劳动力,让男人有了控制女人权利的理由,才会产生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妇女从此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称号“家庭妇女”以至于整个社会的风气也是如此。家务劳动虽然能够创造一定的价值,但是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在持续下降,在男人面前总是将自己放的很低,如果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能够让妇女有其自身的经济能力,不再完全依靠于男人,这样也能够逐渐的巩固女人在家中的地位。但是家务劳动工资化也要面临一些问题:应用家务劳动工资化的方式,同时还要对有偿劳动与无偿劳动进行有效的区分,在不同的情况下妇女的家庭活动所体现出的价值有所不同[4]。
(三)从全球化角度审视妇女解放问题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者认为妇女利益问题需要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妇女不再受到压迫不仅仅体现在男女关系平等上,同时还能够超越家庭的界限,如果从全球化角度审视妇女解放问题还需要对后殖民地贫困工人阶级问题进行解决[5]。同时还有很多学者对于性别与种族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发现种族与种族主义理论研究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针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如何扩大其框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妇女的解放说明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6]。
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演进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形成轨迹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女性思想与西方女权主义,以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1890年多名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进行深入研究,1960年在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与衰败的循环过程中社会政治国际化日益明显,不断强化妇女解放问题,给予不断发展的妇女运动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指导[7]。1970年,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分析两性问题,通过经济因素与阶级压迫思想对妇女地位受到威胁进行分析研究,1980年左右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不仅保持激进批判的态度,还将父权制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中,1990年,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过去对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到女性日常生活的研究是一段漫长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形成轨迹也充分体现出动态的社会环境。
(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我国的演进历程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我国的演进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第二个是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7]。在女权主义不断深入研究的背景下,传统的女性主义理论已经被逐渐替换掉,一些人认为在实践中不适时宜,虽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谈到了女性的压迫得到解放的问题,但是却忽视了妇女家庭劳动剩余价值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开展的过程中对家庭劳动妇女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劳动妇女却不被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政治学家所看重,认为所有的生产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其性质也代表了社会群众的政治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男人与妇女之间存在不平等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产生了男主外女主内的错误观点[8]。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也几乎推翻了此论证,认为虽然男人与妇女之间出现明确分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妇女社会地位,有些地区的妇女也会做很多的劳动活,其社会地位也很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并不认为造成妇女受压迫的原因是男人,而是认为社会制度造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现象[9]。是家庭劳动阻碍了妇女的能力发展,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更加全面,关于女性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后期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知识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并且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激进女权主义相融合,并不是将两者做加法,而是辩证的统一,将其结合成为完善的理论体系[10]。
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评价
(一)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历史地位受到争议
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政策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也受到很多的争议与否定,发展过程也不太顺利。在2013年女性主义者专门对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当前的反资本主义政治需要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更是对抗资本主义的核心。还有相关学者认为对于新自由主义的霸权更加重视,通过合作无法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实践提供更好的前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理论研究上有着限制范围,具有一定的政治行动力,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在于人的性别与阶级内部两者的关系,忽视了种族与性行为、甚至是其他的一些压迫性的问题,即便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不断的改善研究内容,但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概念不够清晰,还未能解决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种族与阶级之间存在的矛盾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受到争议的问题,依稀学者再次表明讨论社会再生产问题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一个有效方式。政治实践的基本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过去的社会再生产对于现代的政治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性,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手段,针对于性别与阶级等复杂的问题,社会在生产能够有效的对问题进行解决,其中包括人的生物繁殖的再生产问题,同时社会再生产也是政治经济的重要内容,同时社会再生产需要一定的资本积累与劳动力相结合,让人们破坏生活所需要的资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能够对社会再生产问题进行解决,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社会地位不能够被磨灭,应该被永久的流传。
(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变化与发展的流派
据相关研究显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发展历程也很艰辛,其中历经了三个重要的阶段,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出现再到面临一定的争议最后复兴的一个阶段。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出现于1970年,当时主要成员是地位受到争议的家庭妇女,随着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演变,当前与女性主义有着一定的矛盾,又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有着一定的距离,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针对妇女受到压迫与财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批判视不再是社会,而是变成了家务劳动问题,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有有了社会性别视角,通过研究分析对于妇女地位问题又有了全新的认识。1980年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针对女性压迫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内涵,通过父权制与再生产等概念来研究家庭内部生产与生产方式之间存在的关系。随后,新自由主义不断盛行,妇女不再对于资本主义问题紧抓不放,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日常生活,针对妇女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批判与研究。导致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中,新自由主义几乎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地位,经济危机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具有转折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再一次出现,因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一波三折,也在随着时代而改变。
四、结语
从文章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采用一种批判的方式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社会,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主要体现出社会的不公平性与批判性,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相结合,解决妇女被压迫的问题,从正面的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剖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不仅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一种审视与发展,与此同时还显示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女性注意的演进过程漫长而复杂,相关学者在深入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对于私有财产与妇女受到压迫的根源等问题有了全新的看法。
参考文献:
[1]钟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演进与挑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06):637~642.
[2]王淼,李海辰.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潮述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02(05):136~139.
[3]韩璞庚,薛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别”阐释[J].学术界,2016,03(11):146~153.
[4]郑吉伟,常佩瑶.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21世纪的新发展[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5,04(01):113~125.
[5]马睿.作为文化生产的“性别”: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文化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2014,05(02):130~138.
[6]董金平.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前沿问题及其内在逻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06(05):5~14.
[7]鹿锦秋,付文忠.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认识论的建构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07(05):112~118.
[8]秦美珠,易显飞.女性主义的后马克思主义转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01):104~110.
[9]朱国芳.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影响[J].理论月刊,2011,09(11):19~22.
[10]陈文联.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与现代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0(0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