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师范院校学生师德培养的对策研究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师范院校教育者

■/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示范性

教师作为社会必不可少的职业,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更是起着核心作用,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发展的个体,从学生入学开始,便受到不同老师的教育,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使得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示范性作用。示范一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同一行业或同一类人中的先进者,作为一个标杆供别人或单位学习;二是起树立模范作用,让人们认清、了解示范对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这个道理,教师培养着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发挥着其教育者的功能,“教”与“受”的对象性关系也决定了教师的示范性特点。教师教学除 “言传”以外,更应与“身教”相结合,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而教师的品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同时教师群体在社会中也备受关注,由此教师更应做到以身作则,必须善于塑造并维护自己的形象。

(二)发展性

教师的劳动并非是一种短期奏效的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持久性特点的教育实践过程。从教育者角度来说,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教育知识、理念的不断更新是新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趋势,所谓“学无止境”,教师这一职业更应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教育者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主动深入学习提高自身内涵与素养,传授新的知识、观念。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说,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传播时,需要一定的内化过程,再由知识的内化转化到行为的外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表现为教育成果的长期性;其次,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不会因教育者的更换或其他外在因素而消散,而是会在整个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过程中趋于成熟。

(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教学主体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构成,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和行为活动的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纵向来看,受教育者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身理特征,其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同,受教育者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因材施教,这使得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从横向来看,受教育者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等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因受教育者并未完全形成自己的思想或科学的理念,使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二、新时代师德的具体内涵及其培养必要性

(一)道德的具体内涵

“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道德通常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善恶为标准,调整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其中包含着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而西方社会中将道德划分为个体的主观意识,相对中国的道德释义范围较小。

(二)新时代师德的内涵

师德可以分解为教师的个人道德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通常所说的师德主要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对教师职业的公共规范。教师在从属于教师职业时遵循师德规范,在从属于社会中的其他角色时遵循其他相应道德规范。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师德作为道德分支,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其内涵。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调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要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新的时代赋予了师德新的内涵,在传统内涵的基础上更体现出时代性、创新性、科学性的特征。

(三)新时代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必要性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坚持兴国必先强师,要让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足以证明教育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意义,也可见社会对于教师行业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此外,新时代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影响着价值观念的形成,致使道德更加多元化,精致的利己主义更加突出,个人权利意识增强,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与师德的培养观念也发生着冲突,出现很多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现象。此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加速了整个社会的联系,观念的汇集与传播加速,关于师德的负面新闻遭到频频曝光,出现红黄蓝事件、博士生导师“奴役”学生、长江学者涉嫌性侵、学校成为名利场等师德失范新闻,新时代的师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追根溯源,对师范生师德的培养亟待解决。

三、新时代师范院校学生师德培养的具体方法

(一)树立师范院校的师德典型

榜样作为公认的道德理想人格,具有感召力、向心力和驱动力。积极发现校园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性作用,树立师德先进典型,特别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培养优秀师范生党员,发挥朋辈的引领作用,利用榜样力量辐射、带动师范生自觉树立较高的师德目标。同时,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校园内属于“公众人物”,对于师范生的师德培养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对教师队伍严格把关,完善考核与监督机制,教师自身也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二)促进师范院校师德课程改革与课堂转型

师德教育最基础的途径就是开设师德课程,当下部分师范院校并未设置专门的师德课程,以致于师范生对于师德内容的掌握并不全面。课程设置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着手,课程目标应基于师范生学情,包括面向某年级开课、课程开课学时时长、需要达到的师德水平等;课程内容设置应符合社会公德、立足于时代、具有针对性;课程实施形式可多样性,例如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知行结合、示范教学等。通过师范院校师德课程的改革与课堂转型,引导师范生内化师德规范。

(三)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师范生主要生活环境在校内,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风校训有着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开展丰富的师德建设校园活动,例如与师德相关的演说大赛、知识竞赛、论坛报告等,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互动宣传,创设氛围,强化师德;新媒体作为当今时代信息传播中便捷的媒介,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不可忽视新媒体传播的积极功能,充分利用师范院校的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微博等,传递校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四)完善师范类高校师德教育评价体系

2017年发布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中,规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要“切实把师德评价放在首位”。在师范院校中更应重视师德评价,不应只是简单的确立考核指标,作为对师德教育过程的评价标准,应确立科学合理的依据,将激励机制与之结合;此外,应制定严格的评价程序,保证考核工作的全面性,评价的主体可多元化,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上级考核等方式;对于评价结果奖惩分明,做到精神与物质相结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客观原则推进师德建设。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加强师范院校学生的师德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师德教育措施仍需紧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加强师范生人才培养,深化师范生师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助力未来教育的发展,实现美好教育愿景。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师范院校教育者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品读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