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
——课堂创新
2018-11-14■/
■ /
一、传统课堂中的问题
(1)西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导致人民的思想受到动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地位受到动摇。如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领域的大多学术用语都是延用西方传入的,有些与中国实际情况不符,导致中国学生甚至一些学者盲目崇拜西方学者的观点,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杰出代表,没有考虑到西方观点是否适合中国的发展。
(2)不对等的师生权利关系。中国大多数学校还在坚持传统教学方法,坚持以老师灌输为主要方法,这就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会导致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呆板和一体化,缺少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3)高校不重视思想学科建设。我国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培养不重视,学科建设发展不完善,导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被划分为了二等教学课程,甚至有的学校还对二级学科专业进行了削减,受重视程度不够。
二、课堂创新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丰富
(1)注重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学科性质和定位的准确把握,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功能定位,从社会就业前景和形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当前的发展态势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设置的理论问题。杜绝把马克思主义的构成部分划分为不受重视的二级学科,坚持整体性研究,特别重视哲学研究,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原文原著,因为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
(2)坚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瑰宝,蕴含了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建设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充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来的,通过人们熟知的传统文化内容传输有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内容。
(3)科学面对西方思潮。当代中国在面临各种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很容易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因此需要坚定立场,科学合理地应对。对西方的思想观点不必全盘否定,可吸收其正确的、优秀的、合乎中国实际情况的部分,加以改造后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
(4)意识形态安全的培养。大力强调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宣传中国共产党因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青少年做马克思主义的维护者和弘扬者。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及时将国家领导层和党中央的最新决定带入课堂,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使学生能时刻充分了解国家发展动态,增强主人翁意识。
(6)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理论结合实际,将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和重点难点问题与课本内容相结合,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术观点。
(二)教学方式新颖
(1)注重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更加注重知识的讲授,却忽视了精神内涵的阐述,应该多通过一些小故事或其他形式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趋势,从而时刻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2)建构不同层次的知识体系。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要想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就要注意分学段分层次有序的推进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由易到难地将内容按照发展历程讲授使学生易于理解,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学习程度都不同,因此也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调整方式。
(3)互联网时代结合大数据分析。在新时代,倘若仍采用枯燥的说教方式、言传方式宣传理论,人们不仅不愿意接受这种落后的方式,还会导致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厌倦。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青少年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就是通过网络空间传播信息,因为新媒体具有传播快和受众广的特点,正确看待分析大数据有助于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加快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率。课堂上应多采用新媒体的教学设备,有效结合大数据的分析结果说明问题,把知识点更加直观清楚地展现给学生。
(4)灵活地转化学术用语。学生大多数对学术用语不熟悉,上课时听起来就会觉得枯燥无聊不感兴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将难懂的学术用语转化为课堂理论用语进一步再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普通用语,最后又要回到学术用语的讲述。这就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将拗口难懂的知识点转化。
(三)教学反馈独特
比起传统的布置抄写或做试卷回答教材上原文标注的问题,采用一些新颖独特的方式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把握了知识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可以布置翻译西方文献的作业,看翻译的学术用语等是否西式化可从中判断学生是否受西方思维的影响,从而维护并坚持我们的学术话语权,也可根据其中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是固定不变的思想理论体系,而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善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创造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