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精准资助”模式创新

2018-11-14刘仁明淮阴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高校学生资助

■刘仁明/淮阴师范学院

一、高校“精准资助”的背景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精准扶贫”做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和部署。“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教育部门积极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思想,扎实推进教育扶贫,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习近平“精准扶贫” 的重要思想不仅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实践空间。新时期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以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不断创新,努力实现“精准资助”。

“十三五”期间,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精准资助”作为“十三五”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和抓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研究高校“精准资助”模式创新,为“精准资助”政策实施和作用发挥做出积极的探索,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人成才”教育目标提供保障。

二、高校“精准资助”的状况

当前,全国部分高校在“精准资助”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浙江大学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形成了对象精准、力度精准、方法精准、培养精准和管理精准的“五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吉林大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实施“蒲公英计划”,立足保障型资助,实施发展型资助,进而实现向成才型资助模式的转变;华南理工大学利用“互联网+”,将学生管理系统与传统资助方式紧密结合,形成“互联网+”五步曲助力“精准资助”;中央民族大学用大数据系统助力“精准资助”;中国农业大学实施“个性化资助包”, 全面推进“精准资助”;西安交通大学通过“知心工程”工作体系实现“精准资助”;中山大学通过精准评定、精细管理、精心服务工作体系保证“精准资助”;电子科技大学开发出“精准资助”系统,实现贫困生“绿色通道”智能化。

本文结合全国各高校在“精准资助”工作方面的经验,立足地方高校学生工作实际,从资助对象和资助育人两个维度来实现“精准资助”的目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高校“精准资助”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资助对象的“精准性”

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症”、“精准”、“靶向”都是在强调要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资助需求,具体到高校学生资助中就是要找准资助对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目标的实现。

资助对象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以达到“精准性”。

(1)新生入学报到系统:新生报到前需要登录新生入学报到系统,系统里包含学生学生家庭经济及成员信息、学生本人及受资助信息、学生所在生源地经济水平、学生日常消费信息等。入学报到系统通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自动生成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名单,新生开学时直接办理入学“绿色通道”。

(2)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量化评分系统:借力“互联网+资助”,开发“家庭经济状况量化评分”APP或微信客户端,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量化评分,评分内容涵盖:生源地区、家庭人口、收入、住房、设施、赡养、健康、子女入学、日常消费、电子设备拥有等信息,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得出经济困难指数,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定量分析。

(3)建立大数据实时监测系统:借助校园一卡通和学生银行卡的数据系统,对学生的校内消费(食堂消费、超市消费、健身购物等)、校外消费、门禁、财务等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帮助学校实时掌握学生经济状况的变化。有了这些精确的信息,学校便可以有针对性的对高消费、伪困难学生取消其受助资格,对经济特别困难、生活艰苦的同学发放临时困难补助。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系统实现对贫困生的动态管理。

(4)建立家庭走访与同学反馈机制:学校每年在寒暑假安排专人实地走访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既可以全面了解资助对象的真实情况,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机制,调整资助的合理分配,还能增进家校双方了解,增强信任感和亲近感,让资助工作落实的更精确,让帮扶更精准。同时班主任、辅导员定期与资助对象的周围同学了解其日常生活和消费情况,以便对资助对象的经济情况做出全面的评估。

(二)资助育人的“精准性”

“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工作目标,这个目标也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要不断创新:立足保障型资助,实施发展型资助,实现成才型资助。

1、立足保障型资助

即要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基本的保障。这是面向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其基本目标是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各高校通过“奖、贷、补、助、勤、免、捐”七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了保障型资助。

2、实施发展型资助

习总书记曾强调:坚持精准扶贫“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这一重要思想就是强调资助要与育人相融合,把资助工作重心从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学上”切换到帮助他们“上好学”的新模式,即通过资助工作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针对受助学生多样的发展诉求,为学生提供多种资助项目融合的“个性化资助包”,从而实现精准资助。首先,在充分开展资助政策宣传的基础上,通过填写个性化资助需求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设计,设定自己的成才目标,分析发展困境和提出帮扶诉求。其次,通过资助成长导师与每名受助学生的面对面深度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发展状况,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资助需求,并为学生量身定制学年资助包,提供与之需求相匹配的、发展型资助的帮扶计划。再者,为每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持续追踪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3、实现成才型资助

首先,汇集受助学生个性需求的领域、内容、形式、平台等情况,梳理出较为集中的共性需求。其次,大力推进发展型资助,针对共性需求精心设计打造各种成才帮扶项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发展路径,促进学生提升学业水平和素质能力,进而增强社会竞争力。再者,资助育人要牢牢抓住“一个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两项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项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四项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受助学生培养知恩感恩、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勇于担当、互助共享的人格品质。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高校学生资助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