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助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2018-11-14阳作军
文 阳作军
10月11日,杭州宣布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用积极姿态迎接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敢喊话“第一”,这份自信,离不开杭州多年来全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所取得的积淀。
一个“创新梦”事关杭州长远发展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事关长远和全局发展,一直是浙江和杭州的梦想与追求。自北京中关村2009年3月获批建设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后,浙江省及杭州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于2010年启动创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扎实推进各项基础工作,并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局、会)的大力指导和支持。
当时的杭州,集聚了大量高端创新资源,新兴产业集群突出,“小政府、大服务”管理体制深得民心。“互联网+”行动计划、对民营经济自主创新的扶持引导机制、“创新创业新天堂”行动计划等都为杭州开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无论是先天的地理区位,还是后天的先行积累,都具备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条件。
若成功加入示范区行列,这意味着,杭州的创新实践将纳入国家层面,要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作出示范,将有益于杭州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创业创新,从散点向条线、区块扩展,最终覆盖至整个杭州,并成为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先行区,带动全省创新驶入快车道。
2014年11月19日至21日期间,李克强总理来浙江和杭州考察,明确同意杭州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式迈入快车道。同年,杭州市参照其他城市特别是深圳的经验,超前谋划,启动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和《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
省市两级对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度重视。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时任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同志连续4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创建方案。2014年12月,杭州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两位主要领导挂帅的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示范区重点工作推进、重要政策制定等。2015年4月,浙江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分别听取创建工作汇报,审议创建方案,时任省委书记夏宝龙同志、时任省长李强同志对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批复前,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示范区创建工作重大事项,专程赴科技部汇报争取,亲自向部际联合调研组汇报创建方案。
“2015年8月25日”,之于创新活力之城的杭州,是一个极具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日子。当天,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杭州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之后第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场辐射全城、谋局未来的自主创新热潮,开始涌动。
↑ 东方电气
一套“组合拳”彰显示范区“三大特色”
谋局未来,需要清晰且科学有力的思路。2016年4月,杭州召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清晰勾勒了这场全面创新的“行动路径图”。
作为众多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员之一,杭州并不是要复制成为“第二个北京中关村”“第二个上海张江”。与国内其他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杭州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城市特点,突出了“互联网+”、民营经济和创业创新三大特色,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为战略目标,积极打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示范区、互联网大众创业集聚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和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先导区。
而在空间方面,明确形成“一区十片,多园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将杭州高新区与临江高新区作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阵地,联动其他创新区块协同发展,创新辐射全城。
“力争到2020年,将杭州高新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电子商务、物联网、互联网等产业形成国际领先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0亿元;全社会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5件以上,众创空间超过4000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创业者和互联网创业者20万人以上。”这组数据,道出了杭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坚定和决心。
在经济新常态下,为切实抓好规划、平台、产业和主体,做好体制转换、政策创新及环境优化,杭州始终坚持打好“组合拳”,用更有力度与更为精细化的政策举措交出满意“答卷”。
制定配套政策,发挥示范区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优势。结合杭州创新实际,我们开展了科技政策调研和创新工作,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创新活力之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新政的若干意见》等十多个配套政策文件,从企业培育、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强杭州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化创新政策环境。
实施专项行动,助推示范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杭州制定实施“创新创业新天堂”行动计划,整合首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两化”融合示范城市等各项创新发展工作,组织全市创新力量全面实施创新载体建设工程、人才集聚工程、服务提升工程、金融支持工程、平台支撑工程和生态优化工程,以推进杭州示范区建设引领全市域的创新发展。
建设重大平台,有序拓展示范区创新发展空间。2015年以来,杭州市系统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全力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等一批重大创新发展战略平台,国家级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设立,未来科技城、阿里巴巴、杭州经济开发区、万向集团、浙江大学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江实验室正式挂牌落户未来科技城,西湖大学获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成立阿里巴巴达摩院并开展顶级科学家全球招募计划,着力建设创新型园区和高能级科技城,加快建设科技特色小镇和新型孵化器,聚力建设区域创新平台和载体。
建立改革试点,为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注入新动力。2015年以来,创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连续列入省、市深化体制改革重点专项。2015年9月省政府批复了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方案;2016年5月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杭州市为浙江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2018年余杭、滨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行动计划获批,纳入试点范围。目前,杭州市23项省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稳步推进,9个重点突破的专项改革试点项目全面落地。
②东电新能源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装配(李忠/摄)
③海康威视(李忠/摄)
健全管理体制,形成示范区建设强大创新合力。杭州市参考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等示范区经验,和建设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做法,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杭州市及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力量,推进各项政策和项目落地实施,并对搭建具有统筹、协调职能和激励机制的示范区建设综合管理平台进行了研究部署。
一条“快车道”引领杭州持续创新
今年是获批后的第四个年头。短短四年间,创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为杭州全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杭州创新”进入快车道。自2015年以来,杭州经济增长连续保持国内大中城市前列,2015年跨入万亿城市群,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56亿元,增长8.0%,建设成效显著。
杭州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全国领先,网站和平台数量、第三方支付等位居全国第一。其中,阿里云成为中国第一个独立研发的大规模通用计算平台,全球第一个对外提供5K云计算服务;中控集团的DCS(分布式控制系统)首次打破国外巨头在石化主装置领域的垄断,制订了中国人在自动化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海康威视掌握了视频监控领域的多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杭州抓住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打造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能物流、跨境电子商务、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产业集聚区,努力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在201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新华网等发布的335个城市的“互联网+”社会服务指数排名中,杭州被评为最智慧的城市,并且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之城。
多年来,杭州不断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创新集聚效应凸显。截至2017年,全市经认定的众创空间105家,纳入国家孵化器管理体系55家,累计入驻团队(项目)4669个;经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13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达到32家,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达12967家;布局全市域的45个特色小镇开发加快,2017年入驻企业近4万家,从业人员近60万;引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和大企业共建28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大力实施“人才新政27条”和“人才改革22条”,健全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向企业开放共享服务机制,简化杭州科技创新券、创业服务券使用程序,杭州越来越成为“人才高地”“创新乐园”,创新主体活力不断释放,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至2017年,经认定的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84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238家;2017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3840件,继续保持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杭州创新创业环境的持续优化,为创投领域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2015年至2017年,全市技术交易额达450亿元;杭州市创投引导基金连续7年荣获全国最佳政府引导基金称号,截至2017年,杭州市创投引导基金合作设立的子基金102家,资金规模120亿元,基金数量和资金规模均较2014翻了一番。前期被投企业中,已有15家企业在主板上市,13家企业被上市公司并购。
“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B20峰会上指出。创新,已成为杭州的高频词。杭州将继续全力抓好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自觉肩负先行先试、勇当示范的创新使命,助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以更成熟包容的姿态拥抱大有可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