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之河南内乡宛梆戏
2018-11-14雷希
雷 希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 广西 南宁 530000)
2006年,宛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主要传播载体是通过位于内乡县方山东路与湍河西路交叉口西北200米的“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该中心分为前后楼两个部分,前楼是宛梆剧团日常排练与工作运营基地,后楼是“南阳宛梆艺术中等职业学校”。
“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于2013年成立,这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宛梆艺术专业剧团,平时习惯称之为“内乡县宛梆剧团”。剧团自1951年成立已有67年的历史。在2017年11月21日,内乡宛梆第一次登上首都的梅兰芳大剧院,参加“唱响新时代——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活动,宛梆以传统剧目《铜台关》征服了现场观众。“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每年送戏下乡任务是三百场,这是县政府为老百姓提供的惠民演出政策,百姓看戏,政府买单。宛梆剧团主要分为两个队排练与演出,一队有36人,二队有38人。今年舞台艺术下基层的地点分为两队:一队承包内乡县以西的瓦亭、西庙岗(现改名为桃溪镇)以及乍区三个乡镇;二队承包七里坪、夏馆、板厂三个乡镇。在四月之前正是节日密集的时间,因此商业演出接的较多,四月之后基本回归送戏下乡、舞台艺术送基层的活动为主。关于宛梆团的一队和二队在以前的演出性质还不太一样。近些年因为受到国家保护、补贴与支持,剧团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迫于生计,二队以演出歌舞剧、话剧来跟上大众潮流,贴补支出。目前两个队的步调渐渐开始统一,二队也以演出宛梆传统剧目为主。在笔者田野调查时,了解到,剧团一直以来一队的老人员要相对多一些,其人员一直都比较固定。二队的前身就是歌舞话剧队,在九十年代初期就是以演出歌舞为主,到1996年的时候开始探索演话剧,直到2004年话剧停演,开始走古装戏的路,定名为宛梆实验团,在这之前一队为戏曲演出队,二队为歌舞话剧演出队。据统计目前两队经常性演出的宛梆剧目为:一队有《佘太君辞朝》《化心丸》《古城会》《虹霓关》《清明案》《薛金莲班兵》《画龙点睛》《铡判官》《攀龙附凤》《打金枝》等二十多个剧目。二队常演剧目有《夜深潘红》《程咬金照镜子》《秦英征西》《黄鹤楼》《绣花女传奇》等二十多出戏。剧团乐队分为文武场,目前文场伴奏乐器有:梆胡、京胡、月琴、唢呐、横笛、闷子、二胡、琵琶、电子琴;武场伴奏乐器有:边鼓、大鼓、堂鼓、大锣、小锣、梆子、大镲、小镲。其中梆胡、京胡和月琴为宛梆乐队体系中的“三大件”。
“南阳宛梆艺术中等职业学校”在2011年正式成立,目前属于独立的事业单位。关于宛梆戏校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其戏校的发展道路十分曲折,但最终一直为了宛梆培育新人和更好的传承而存在。目前戏校学生共34位,分为高、低两个年级,共四个班。年纪最小到8岁,最大的16岁。开设课程有语文、乐理、唱腔、身段、基功、把子、历史、念白、武功、毯子、思想品德、作文课程等。在每周六、周日上午,高年级学生都会到内乡县衙演绎部舞台表演所学内容,给学生锻炼与展示的空间。戏校学制有三年,要想看到成果必须是以漫长的反复练习的过程为基础,戏校孩子的整体年纪都较小,都说“兴趣是最老的老师”,因此提高他们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换被动为主动,校长组织的定期课外演出活动在某些层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整体的学习质量与效率。笔者在宛梆戏校和学生一起上课了两个星期,对戏校整体的教学有几点自己的看法:一、缺乏练声系统性。每天早上五点四十学生全部起床开始集合在教室练声,由老师弹电子琴带领,采取西方的练声方法进行开嗓,我发现学生发音的位置和状态并不正确,甚至听到的声音基本都是大白嗓,还有高音处撕裂的声音。首先对于这些年纪不一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练声的基础,不知道哪里是正确的发声位置,全班一起练声是不合适的,应该老师一对一指导,而且戏曲的练声不能完全借鉴声乐练声方法,它们是两种表演形式。二、缺乏师资力量。因为缺乏教师资源,学校把宛梆老艺人范应龙、程建坤、张海云、唐金焕老师返聘回来给学生授唱腔、念白、化妆课,七十多岁的高龄奔赴在一线教学,就为了把最原始、特色的宛梆唱腔传承下去。唱腔课程采用口传心授模式,考虑老师们年纪较大,上课所学的唱段是提前录音,然后学生跟唱,老师指导。目前戏校加上返聘老师共有十位。笔者在宛梆戏校学习时校长肖新朝曾告诉我,宛梆戏校需要人才,每天学校的各种运作都是他一手操办,有时候觉得力不从心,没有得力助手帮忙。
目前“中国宛梆戏曲艺术博物馆”等待开馆,位置在“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左侧楼。把宛梆传统的戏曲文化艺术用现代博物馆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形式,同时也意味着宛梆文化目前良好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宛梆人更应该把握好机会,精心打磨技术,将宛梆戏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