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恒产琐言》看张英的家庭经济观念
2018-11-14■/
■/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圃翁,安徽桐城人,康熙二年举人、康熙六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深受康熙帝赏识,言其“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在家庭经营方面他提出了“守力者不饥”的观念,以《恒产琐言》为集大成。
回顾前人的研究,多以宏观视角着眼于其家训思想的总体概述,对进一步挖掘其治家观念具有重要启示。基于此转换视角,从家庭经济角度出发,探究其务本力田、守土保田的治生之道,以揭示当时地主阶层的治家理念及物质观念,挖掘对当下社会的意义。
一、务本力田,以立永业
土地作为持家的重要方面,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受到极高的重视。于家庭而言,私有土地的多寡是家族财富的象征,也是家族维系壮大的经济支柱。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极言地产之利“天下之物有新则必有故,屋久而颓,衣久而敝,臧获牛马服役久而老且死”只有土地能够保价不减,时耕时新,“举天下之物,不足较其坚固。”因而地产才是真正意义的宝贝。论及谋生时,将经营田产与典质、经商作比,认为商贾贸易虽可乍得厚利,但不能持久,“唯田产房屋,二者可持以久远,以二者较之,房舍又不如田产。”他以经验告诫子弟,不能轻易弃田从商。地有地德,经营土地,可尽地利,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得之无愧,所劳即有所获,“薄植之而薄收,厚培之而厚报……尺寸之壤则必有锱铢之入。”其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告诫子弟”以求家族子弟在治生方面不要急功近利,应安稳守田,上供祖父,下传子孙,视地产为恒产。
二、守土保田,以尽地利
土地在封建社会家庭经济的重要地位自然伴生了守田保产,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有关如何经营土地,张英提出:一为择庄佃,二为兴水利。
唐宋以来,随着租佃制度的确立,封建社会一些脱离土地的小农成为佃农,地主通过租赁土地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为收益。因而选择一位良佃十分重要,“良佃之益有三:一在耕种及时,一在培壅有力,一在蓄洩有方。”水泽平衡也是保证生产的重因。修建塘堰,应深且坚固,不宜浅漏,“兴塘筑堰,必躬自阅视”查看是否有渗漏情况。“人家子弟最不当以经理田产,为俗事鄙事。”要常往田庄视看,有真知确见,落实知田界、察农情、看塘堰、访时价的基本要求。
三、治生有道,持家有度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持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农耕是传统社会地主阶级教导子弟安稳守己的治生方式,张设在《家训》中曾言“治生之道,耕为先,读次之,工商又次之。”商贾贸易在“重本抑末”的中国传统社会背景下格格不入。
知如何营生又要知如何持家,没有正确的持家之道,会导致入不敷出,债务随来。“故凡家有田畴。足以赡给者。亦当量入以为出。然后用度有准,丰检得中。怨毒不生,子孙可守。”陆九韶提出了“量入为出”的家庭用度观。张英借鉴其法,制定“居家简要可久之道”,平衡丰年、歉年,谨慎用度,规划钱财。城居、乡居,也要依资产多寡而定。“子弟有二三千金之产,方能城居……若千金以下之业,则断不宜城居矣。”城居琐事繁多,相较而言,乡居有乡居的简朴乐趣,可享地利与山林之利,“置身在穷达毁誉之外,名利之所不能奔走,世味之所不能束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所裨益。
《恒产琐言》微观上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地主家庭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力。强调守田保产,发扬量入为出。原则方法方面,这部家训具有平实严谨的特点,从利弊两个方面引导子弟,语言具有说教性,重视长辈的榜样示范作用与实际生活经验的传授。
同时,这部家训也具有一定不足。“宋代以来,自给自足的经济思想开始减弱,商业经营思想日益增长,这也构成了封建家庭中经济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趋势下,至封建社会末期,张英仍要求子弟世守官僚地主的基业,强调经商的风险,带有浓厚的保守性和农本主义色彩,缺乏进取精神。其次,张英作为士绅阶层的代表,其对子孙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意义。当然,在进行评价和借鉴时,我们应回归时代和作者的社会立场,不以当下人的眼光寓褒贬。张英在家训中提倡的勤俭持家、适度消费观等观念,今天看来依然值得被重视和发扬。
: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9965.
[2]张英.恒产琐言[M].丛书集成初编 孝友堂家规及其他五种[Z].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3,2,5,7,8.
[3]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M].五种遗规 训俗遗规[Z].经纬教育联合出版部,1935:8.
[4]张英.聪训斋语[M].丛书集成初编 孝友堂家规及其他五种[Z].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9.
[5]杨华星.从家训看中国传统家庭经济观念的演变——以宋代社会为中心的分析[J].思想战线,2006,4(3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