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018-11-14■/
■/
近年来,针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研究作为一个新的话语引起了教育学术界的关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教育体系,关键在于把握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话语权。而高职英语教学是针对大学阶段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重要的教学阶段,在这一阶段将传统文化与高职英语的教学相联系会产生更好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文化、应用文化,产生文化自信,更好的学习英语课程。因而本研究在如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文化概述
中国文化是一种流传年代甚广的文化形式,其以中国传统民族—汉族的相关文化习俗、演乐形式为主要表现,亦被称为华夏文化或华夏文明。中国文化包罗万象,从中国文字、书画、音乐等文化艺术形式到民族风俗等都有涉及。且由于中国文化的广大影响力和传播能力,东亚以及东南亚的诸多国家也受到我国文化的影响,近年来盛行于日本、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孔子学院以及全球刮起的“唐风”、“唐人街”等文化概念都属于中国文化的支脉,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的辐射,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生存特性、思维特性、审美特性、教化特性等。逐渐成为新时期华夏文明的代表。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元素渗透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主要还是按照教材以及教学大纲的相应要求进行安排。其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的问题:
(一)对教材的重视程度不足
高职英语教材主要按照能力梯度和思维梯度进行编排,在低年级时注重英语语言知识和跨文化审美意识的培养,在高年级时则注重应用和实践,从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要求的不同便可有一些基本了解,其教材对于英语核心素养的要求较为多样化,也是由于核心素养作为如今英语教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理应在教材中得到更多的体现。
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于教材的重视不足,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要求远未达到,教师照本宣科的方法缺陷依然严重,同时不注重对学生课外拓展的要求,使得英语课堂教学缺乏深入性,无法达到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气氛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够
高职英语教学的课堂气氛不足表现为无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以情境写作教学为例,基于特定文本语境进行写作是基本的英语写作技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文本语境下英语写作的要点,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此才能更好的实现英语写作的实用功能。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师在讲授写作课程的时候依然主要以“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既缺乏探索性环节,也无法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巨大作用,对传统文化和英语学习的结合点模棱两可,对于文化层面的教学的重视程度往往被作业和测验所替代,得不偿失。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实现个性化教学,重视课前预习
高职英语教学结合传统文化的根本诉求是实现学生的素质化发展,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展现个性化就要加强其对传统文化基本定位的理解,重视其课前预习环节对课文、作者等进行必要的了解。比如在基于特定的文本进行写作教学时,需要尊重不同文本的写作特点同时结合中外不同的语言文化进行翻译或写作。同时要注意表达流畅,虽然表达流畅在汉语写作中较容易实现,但是由于英语句子结构冗长、松散,不像汉语句子短小、言简意赅。因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无法把握要点而造成语义冗余等现象的发生。
(二)重视学生的个人意愿,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渗透
基于课改的传统文化和高职英语教学结合的核心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善新课改的目标,并达到“重视传统文化”这一教育理念的渲染下实现特色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做到“学生本位”,即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要参与者,教师的角色要从以往的讲授变为引导,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学习上的兴趣,将对文化的兴趣和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是割裂的看待英语课堂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彻底改变以往学生只能被动式接受而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的不合理教学方法。教师可在阅读课程中引入与中国传统文化或文化元素相关的课程,在讲解时渗透文化知识,加强中外文化对比,如把孔子的生平事迹、儒家文化的主要内涵以及《论语》蕴含的教育启示渗透给学生,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实现文化和英语知识同时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