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对嵇康《声无哀乐论》论证过程的几点思考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嵇康观点创作

■ /

一、《声无哀乐论》中的主要观点

嵇康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思想家与诗人,“竹林七贤”之一,也是当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创作于公元260年间,其内容集中体现了嵇康关于音乐的思想观点。阅读全文后不难看出,《声无哀乐论》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文章围绕着“音乐能否表达人们的感情”这一争论焦点,通过文中设定的“秦客”和“东野主人”两个人物进行论辩,二人争论的内容逐步推进,争辩交锋有来有回,共分八个回合,在这些回合中逐渐呈现出“东野主人”嵇康的音乐观点。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给予“秦客”的定位是儒家传统礼教和乐论思想的代表,在此定位上,“秦客”对“东野主人”的观念进行质询与诘难,而嵇康本人也在回答“秦客”问题的过程中反复论证了“声无哀乐”的观点。不论嵇康的论证在逻辑上是否合理有力,他在中心思想上都围绕着一点来进行,即对“秦客”所代表的儒家传统礼乐文化提出质疑。在文中,嵇康阐述了自己有关于音乐的观点,在他看来,音乐是没有哀乐之分的并且与人们的主观情感没有联系。从这一点上看来,嵇康对传统乐论中“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的观点进行了强有力的驳斥。在嵇康看来,他眼中的“声”是天地间客观存在的事物,其自身并非是完全凭借依附于人类而存在,更非依靠人类的情感而显示其价值,“声”是不随着人们情感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我们评判“声”时,标准仅在于其排列组合是否和谐,若和谐,则能称之为“善”或“美”,并不随人心的变化而更改。我们可以这样说,嵇康眼中的“声”所具有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至于人们会产生对“声”美与不美的感觉,在嵇康看来,这只是一种接受者在听到音乐时对音乐旋律或曲调是否合适而产生的一种反应,与音乐本身无关。然而,在我看来,嵇康笔下的“声”其实就是指“声音”,这种“声音”包含着“音乐”和“音声”,只是嵇康有意将物理之声替代乐曲之声罢了。以上是我对《声无哀乐论》的大抵阅读感受,接下来我想就嵇康关于“声无哀乐”的论证过程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二、关于“声无哀乐”观点的论证

《声无哀乐论》通篇都蕴含着魏晋玄学中常见的思辨精神,这种思辨精神必然需要严谨的论证过程方可呈现。我想就嵇康关于“声无哀乐”观点的论证说一下我的看法。

关于“声”,在嵇康看来应指“音乐”,但我却认为嵇康笔下的“声”既包括自然界中的具有自然属性的声音,如风声、雷声等,也包括着人们所作之乐曲。篇中“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及宫商集比,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锺。”一段就指出了这两类声音。“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的声音显然是指物理的或是自然的声音,而后面“及宫商集比,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锺”一句显然说明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乐曲或音乐。我认为,嵇康对于声音的区分不够明确,将上下文联系起来看,嵇康的“声”都是在说“音乐”,完全忽略了自然与物理之声。若是自然与物理之声,其作为一种自然或物理现象,当然是没有哀乐之分的,这一点无需论证。因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嵇康关于“声无哀乐”的论证就显得有失偏颇,不够严谨。

在后文中,嵇康说道:“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虽然声音的呈现方式与效果各不相同,但却都表达出了相同的哀乐之情,这不就说明了声音的表达内容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吗?此处嵇康认为声音和感情的关系是不固定的,这样的观点是由前文“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而哀乐之情均也。”论证得来的。我认为,“音声无常”的意思是,一定的声音并不一定表示哀或者乐,对于“音声无常”可以这样理解:是音声与意义或感情的关系没有固定的搭配。嵇康由此来推出哀乐不是声音自身的属性。然而,这里用“殊方异俗,歌哭不同”来说明声音无常,这样的论证是不够严谨的,本身论据也并不充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真有听到哭声感到喜悦,听到歌声而感到悲伤的情况是难以确定的,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听到初生婴儿的哭声会有“喜获麟儿”的感受,而听到一首悲伤的歌曲便会感到心中戚戚,但更多情况下却不是这样,因此值得我们去怀疑这种现象的普遍性。进一步而言,人们因为悲伤而哭泣、因为欢乐而歌唱是符合人类的自然本性的,从这一角度来说,人们的哭泣和欢乐相对于音乐的悲伤和喜悦而言就不是“无常”的,而是“有常”的。我认为,嵇康在此处论证中是用一个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真伪的不够严谨的说法作为先决条件和前提,用未经证明的说法来推出结论的论证过程,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是有问题的。

接着,嵇康又说道:“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然而和谐组合在一起的声音是最能打动人的。辛勤劳作的人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状态,感到快乐的人手舞足蹈,以此来表达他们的内心的喜悦。人们的心中有悲伤的情绪,就会用哀伤的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话组织起来就成了人们眼中的诗,而把声音与各种旋律组织起来就变成了音乐。从事不同工作的人们一起吟诗歌唱,很多人围聚在一起倾听这些声音,听众的内心被这些声音打动,感受到歌咏者的悲伤之情,他们的叹息还没有停止,就已经泪流满面了。嵇康此段本是为了接着论证“声无哀乐”,可我却认为,这样行文恰恰是论证了“声有哀乐”。正因为心中有情感波动,所以才会说出富有激昂情绪的话语,说出的话经过组织和加工就变成了诗歌,人们哼唱发声就成为了音乐,这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现象,却被嵇康用来论证“音乐没有哀乐之分”的观点,我认为是十分不恰当的。而且,这一段给人呈现出因为音乐而给人带来的富于生活气息的现实景象本是十分具体形象的,紧接着在下文中嵇康又说道“和声无象”,我认为这存在着逻辑上的一种断裂。对于“无象”,我的理解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在上文“泣涕流涟”的景象出现后,再话锋一转,说道音乐没有具体的形象可让人了解与触及,我认为还是稍有偏颇的,而我也更愿意将这种逻辑上的断裂视为是嵇康有意为之。

总言之,《声无哀乐论》的第一段是嵇康“声无哀乐”这一核心观点的提出,也是总纲,我们可以将之视为立论阶段,接下来的七段是驳论。然而,在其立论阶段嵇康做得并不完善,相反,我认为是存在较多问题与偏颇之处的,更不说还有逻辑上的断裂之嫌。

首先,“声无哀乐”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命题,需要论证者提出严谨的论据加以逐层分析,我认为嵇康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好。他在论证的时候混淆了物理的声音和音乐之间的差别,自然界中的许多声音显然是没有哀乐的,风声、雨声等不过是一些物理现象所引起的,但是音乐却是人们结合其情感经历和生活经验创作出来的,怎么会没有哀乐呢?创作与非创作之间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创作必然裹挟着创作者的个人主观情感,情感必然包含着哀与乐,我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带有些许诡辩色彩。他用自然或物理声音的特征来代替音乐或乐曲的特点,力求让人觉得他的观点准确和有理有据,这本身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音声无常”是一定的普遍规律吗?这仍然是值得我们去问一个为什么的,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轻易接受这个论证的先决条件而不加辨析。我认为,“音声无常”应该区别来看,从音乐创作的无限自由的空间而言,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立意,想法的不同带来的是曲调的别具一格,从这一点上来看,音声当然是无常的。但是,若从哀乐之情在乐曲中的呈现方式而言,又有着让人们习以为常的大致的范式。就好像我们在听一首乐曲时,快乐之曲往往比较轻快灵动,悲伤之歌往往旋律沉重,节奏缓慢一样,这是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人们悲伤了要哭,快乐了要笑,这是有着心理依据的,也可以说是有常的。

再者,用嵇康的话来说,“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按照他的推论,既然自然的声音并非来源于人的创造,那么声音与人的关系就只能局限在声音和所谓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然而我们知道,音乐与人的关系十分复杂,当人们听到声音的时候就意味着这其中包含着两段关系,其一是创作者和他们所创作出的音乐之间的关系,其二是创作者所创作出的音乐与接受这些音乐的听众之间的关系。因此倘要论证文中“声无哀乐”的这一观点,我们就必须要回答创作者与他们所创作出的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很明显,嵇康在他的论证过程中有意回避了这个关键问题。音乐作品是按照创作者个人的主观意愿创造出来的,其中包含着他创作时的情感与心境,创作的人使用特定的音符、旋律、节奏对自然的声音做了编排与改造。因此,创作者所面对的音乐不是“其体自若而无变”的形态,对于这种可称得上是人们自我创造的声音,又如何能以没有情感上的哀乐之分来加以描述呢?我认为,嵇康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也回避了在这一环节上的论证,这对于论证的严谨性而言无疑是十分不妥的。

三、结语

我们可以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视为一篇音乐新解之作,也可将之看作一篇富于哲思的论辩奇文,或许作为论辩之文而言,它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还不够严谨,在逻辑上还存在着些许断裂,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其蕴含在文章中的深厚的人文意义和精神追求。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嵇康《声无哀乐论》中“声无哀乐”的思想观点,若能弃其糟粕,将文中些许诡辩之言摈弃,取其精华,将文中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儒家传统礼乐制度的桎梏的自由之精神发扬,我想,可能这才是我们观照现世时最能收获感悟与帮助的。

注释

①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声无哀乐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436.

②③④同上,第437页。

⑤同上,第438页。

⑥同上,第439页。

猜你喜欢

嵇康观点创作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嵇康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