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文学内涵分析
2018-11-14■/
■/
对于《老人与海》这样经典的著作来说,高中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是为数不多的在高中阶段出现的外文节选课文,其文学价值值得学生们好好品味。与此同时,文学内涵分析是一件伴随着时间迁移而产生多样化解读样本的过程,所以本文遵循了不同的时间文学内涵分析侧重点,提出了当前对于《老人与海》的文学内涵分析。
一、不同时期对于《老人与海》的文学内涵解读
建国初期对于《老人与海》的文学解读受到了当时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影响,所以当时对于《老人与海》的研究几乎停止了,而且也为了寻找自身的分析模式,跳出苏联为文学批评的框架,所以对于《老人与海》的研究之后才被提上日程。并且紧紧围绕着批判资本主义的话语模式,认为《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是个逃避现实的骨子里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英雄。因为在实际的情况下,一个渔民不可能干瘦,不在乎收成,而且也脱离了与劳动阶级的联系。但是有专家针对这种方式的解读提出了相反意见。
直到1979年,对于《老人与海》的解读推翻了之前的文学内涵分析结果,而是更多强调了对老人硬汉形象的解读,突出了老人身上可靠刚毅的品性。
到了新世界之后,对于《老人与海》的主角解读更加人性化,带有人文关怀的目光,认为老人不再仅仅只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同时也具有柔情脆弱的一面。例如他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显得这个人物更更加复杂和立体化,脱离了之前的扁平化方式理解人物。同时通过描写老人在海上的生活,更多地表达了对于海洋的热爱,也折射出了作者自己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而老人最终的结局却是悲剧收场,这符合典型的莎士比亚悲剧的结构,从开开头,发展,高潮,解决,到终结五部分,老人和鲨鱼大战了五次,最终踏上了属于自己命运终点的道路。这种悲剧的内核来源于古希腊的悲剧。
二、对于《老人与海》的文学内涵分析
(一)极简的语言风格
海明威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被称为“电报式写作”。因为他的写作短小,精悍,用词准确,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勾画出一个人的形象和性格,这是深厚的写作功力所带来的独特风格。一般作家在描写时候往往习惯用副词和形容词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例如“他开心地笑了”,海明威习惯性地把“开心地”省去,而改为更直接的表达“他笑了”,这样的写作方法更是被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运用地淋淋尽致。他描写老人的焦虑心态过程中,不断地使用动词,反反复复地描写老人喋喋不休的状态,让人真实感受到老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二)情节和人物性格对当代人的启示
在现代的语文课堂之中,对于老人的形象解读更多是偏向于正面的解读方式,并非会因为老人的结局是个悲剧就否定了《老人与海》本身这部作品的积极意义。老人在与鲨鱼不断搏斗的过程之中,面对着失败的结局,依旧在拼搏,这种对抗虚无和挫折的精神,是被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反复提及的。老人在面对凶狠的鲨鱼的时候,没有畏惧,也没有出现逃避的心理,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这种精神给予当下年轻人的提示是要直面挫折,笑对人生,勇敢地跨越失败和挫折,这样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人生。
(三)对于小说当中孩子,大海,以及马林鱼,鲨鱼的隐喻分析
在《老人与海》的小说当中,海明威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情节服务,而且也带有现实成分的隐喻。他借用了孩子,大海,马林鱼,鲨鱼来反应人生中的希望和延续,母亲,自己的兄弟,以及自己的敌人。在小说的描写过程之中,老人对待大海的感情就像是对待自己母亲的感情,从小说的第二部分开始,老人在海上的所见所闻,无不表达了他对于童年时期母亲形象的眷恋,同时也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好与伟大。这些都是拟人的手法,让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和自然。而老人在于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之中,体现了他忍受痛苦敢于拼搏的精神,最终他杀死了马林鱼,这体现了老人在年轻时候的活力和激情。最终被杀死的马林鱼迎来了鲨鱼,这把故事推向了最终的高潮,老人在胜利之后遇到更大的困难,映射出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
三、结语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片短篇小说,描写了性格坚毅的老人在海上不停搏斗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文学内涵十分丰富,但是因为文学的解读总是伴随着不同时期的思潮影响,所以在不同时期的解读方式和文学内涵分析模式都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选取了三个时期的文学内涵分析作为概括,然后结合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当前对于《老人与海》的文学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