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河源考诗歌述评
2018-11-14■/
■ /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享有“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美誉。古代封建社会受地域、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黄河源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一些史料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历代青海河源考、以及古代文人对黄河诗赋描写作进一步的梳理。
一、历代文人对黄河源考所著的诗赋
古代受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不同朝代对于黄河源头的认识不尽相同。认识的不同,致使一些文人墨客对于河源考所写的作品与诗赋与时代所认识的河源考相符合。
先秦时期,因受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的限制,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相对恶劣,因而对于探索河源源考的人很少。这一时期流传的作品也跟时代相符合,黄河河源考出现了许多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的作品。如《穆天子传》、《山海经》、《尔雅》等书籍,对于“河源考”都带有神话故事。认为“昆仑山”有三个山,山上有天庭,是天帝住的地方。如《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观皇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史料中就记载了穆天子等昆仑,观看皇帝的宫殿。因对“河源”的认识有限,所以在先秦时期,出现了“昆仑虚”的神话传说。
秦汉时期陆路丝绸之路的发展,“唐蕃古道”出现,商贾的往来,中原地区的人们对于青海地区更为了解,对河源以及黄河源区风俗人情了解也进一步加深,描写、赞颂黄河的的诗赋在唐代出现了高峰。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将进酒》、刘长卿《送南特进赴行营》、贾至《送友人使河源》、刘禹锡《浪淘沙九首》、郎士元《送杨中丞和蕃》等诗词。每首诗都以不同的角度、方向描写河源的情况。
如刘长卿的《送南特进赴行营》:“汗马河源饮,烧羌陇底遮”诗中讲述了河源地区的风土人情,民族分布情况。又如郎士元的《送杨中丞和蕃》“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从这诗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河源地区的气候、环境状况。又如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写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诗中可以了解到黄河的形态样貌等特征。从上述几首诗可以知道,唐代虽然对于黄河河源源头地理位置不是很清楚,但对于黄河河源地区的风俗人情、形态样貌等了解很熟悉。
宋元时期,文人墨客们在沿袭前人探源、进一步探索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了以写探索河源的作品。如元代潘昂霄写的《河源纪》、梁寅《河源纪》这两本书在叙述了历代对河源的考略、元代河源、河源地区风俗人情、该地区的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等河源地区的具体情况。如潘昂霄在书中记载:“昆仑迤西人简少,多处山南……兽有犛牛、野马、狼、狍、羱羊之类”介绍了当地物产情况。在介绍地方的行政区域时,他写到:“半月程,至归德州地,名必赤里,始有州治官府。州隶河州,置司吐蕃等处宣慰司所辖。”从宋元时期两本不同版本《河源纪》来看,宋代对于河源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明清时期,交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描写河源的诗词作品更加丰富,写河源的诗集,涉及的范围更广,有些还有叙述了名人走访西域、历史事件等。如宗泐《和苏平仲见寄》写到:“青盖赤幡迎汉使,茜衣红帽杂蕃僧。愧如玄奘新归路,欲学翻经独未能。”记述了僧人宗泐,奉朱元璋之命去印度求遗经,往返取道青藏高原从他诗歌可以看到青藏高原、印度的山川胜景和风俗民情。
二、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受交通、地理认识,人们认为河源来源于“河出昆仑”,受地域限制,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昆仑虚”的神话传说。秦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陆路丝绸之路的开发,人们对于对河源附近的山川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于河源从“河出昆仑”到“重源潜发”使探索黄河源头有了确定的位置。隋唐时期,陆路丝绸之路繁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唐蕃联姻以及“唐蕃古道”出现,加强了人们对青海地理位置的了解,描写河源的诗词也丰富起来,对当地的风俗人情、气候等状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宋元时期,在沿袭了隋唐时期的河源发源于“星宿海”的结论基础上,出现了第一幅关于河源的绘测图以及写河源的专著。而历代研究、探源,又为明清最终确定河源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先决条件。
:
[1](晋)郭璞.穆天子传:卷三影印版[M].平津馆刻.
[2](清)彭定求,等.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06.
[3](清)彭定求,等.全唐文(卷二百四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9:2774.
[4](清)彭定求,等.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9:4122.
[5][6][7]青海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青海省志·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志[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34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