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文字中,与父亲对话
——序姜红英《凡父俗女》
2018-11-14程绿竹
程绿竹
夜深,借着衣?间透进来的一缕光亮,躺在床上,打开手机,看红英发到我邮箱里的《凡父俗女》电子版文稿。一篇篇地看下去,不知不觉,40篇文章,竟然一口气看完。40篇文章,40个父亲与女儿的亲情故事,40个鲜活的生活画面。碎片似的记录,平实的叙述,却把一个慈爱,睿智,德厚才高,亦父亦师亦友的教育家父亲的形象,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把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爱,和泪捧出。
这是女儿写给天堂里的父亲的家书,她想用这种方式将远行的“爹嘀”唤回,她想让亲爱的“爹嘀”在永恒的爱里住下,不再离开她!
没有父亲陪伴的日子里,天是空的,心是空的,每一个日子都是疼痛的。她搞不懂那个拉着她的手“一路边说边笑、边唱边跳地走过半个世纪的人,”怎么走着走着,就給走丢了呢!或许是天上的父亲不忍看到爱女像一只失魂的风筝,孤独无助地寻找,终于,女儿在父亲留下的一页页的日记中,稳住了神,她不再问天问地,腑身于带着父亲气息的日记中,她又找回了父亲。那个牵着她的手走过了五十多年的父亲,再一次成为她的人生导师,引领她走出哀伤与迷茫,走出生与死的困惑,于是,有了这本《凡父俗女》。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父女情深的回忆录,不如说是一本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关于生养教的教科书,更是一部难得的家风家教家文化的学习读本。每一位读者都会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中受到启迪,引发思考,毎一颗心灵都会被这一对父女普通又不寻常的人间至爱所感染,从中找到做一个合格父母、孝顺儿女的答案。
《凡父俗女》中的“凡父”姜崇富,其实并不平凡,他曾是营口市第九中学校长,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专家,一生执教,育人无数,在营口教育界可谓大名鼎鼎,延誉四方。他是全省优秀教师、省模范校长,他的事迹曾入选《中国教育家》一书,他教书育人的故事在同事和学生中传为美谈。
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灵魂工程师。“当教师,父亲如变魔术,无论多差的班级,经他一带都变成优秀班级。无论多淘气的学生,经他一教就变成听话、懂事的好学生;当校长,父亲如演喜剧,全市有名的脏乱差、成绩倒数第一的学校,经他一带,变成了全市正数第一。”
他更是一位出色的父亲。他用爱的教育把“一个从小非常厉害、倔强、胆大的淘孩子”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女检察官。他的育人之策,教子之方,做人之道,独树一帜,堪为典范,为广大读者树立起了一座值得仰望的慈父雕像。“如果有优秀父亲评比,我的父亲一定当之无愧”女儿以有这样的父亲而无比骄傲自豪。
他用“红包”做奖励,鼓励女儿毎一次的成长进步,他告诫女儿,“爱人养身,德厚润身”,要将好人品作为人生的最高学历。他用一块“豆腐干”,教育女儿诚信最重要。他策划让女儿竞选“尿坛子组长”,让女儿从小就懂得当官儿不容易,“做官可不是只享清福的,要付出。”当看到天真的女儿钻进鸡窝“孵小鸡儿”并在鸡窝里睡着,害得全家总动员到处寻找,父亲非但没有责怪、反而“还鼓励我创新思维,夸奖我与众不同”。他对待亲爱的独生女,不只是爱,而是以爱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在女儿幼小的心灵深深埋下懂爱,明理,养德的种子,育才更育人!当得知年仅五岁的女儿把邻居家的被子像腌酸菜一样放进酸菜缸里,以作为对欺负人的小朋友的报复时,爸爸并不是简单粗暴地训斥,也没有偏袒包庇,而是耐心地开导教育,告诉她,懂得帮助人是对的,值得表扬,但行为是错误的,必须受罚。因为女儿主动坦白,给予奖励,让孩子懂得“做好事是对的”,“但停发一个月的零花钱。”做错事同样也是有代价的。作为一般家长,面对女儿闯下的大祸,第一反应一定是痛斥或是姑息,往往会忽略孩子那隐藏其中的正义感,以及行为中显露出的难得的创意性思维。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帽子棍子家法伺候,天才也可能最终成为蠢材,英雄变成莽汉。…“在父亲的引领下,我的品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买东西别人多给找钱了,打车回去也要把钱送给人家,看到一些生活确实有困难的老年人、残疾人上访,帮助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掏钱给他们打车、买中午饭,同事、邻居家庭出现困难,热心相助,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优秀的父亲塑造了优秀的女儿,红英完美人生的源头,毫无疑问来源于这位睿智的父亲。而她,不正是父亲从爱出发教育实践结出的丰硕成果吗?
作为本书的作者,姜红英,这本《凡父俗女》中的“俗女”,她是慈父用五十年的心血精心打磨塑造的一件心爱作品!上学时,她是学霸级的尖子生。上班后,成为政法队伍中的佼佼者。不仅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被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综治委嘉奖,到吉林大学学习、去清华大学进修,在美国学习期间,还被李昌钰博士亲手佩戴了胸章……她德才并举,内外兼修,正直善良,有胆有识。因其要强上进,能力突出,早早就走上了领导岗位,目前是营口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福往者福来,她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唯一的女儿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传承了老一辈的优秀品质,也是我市公安干警队伍中的未来之星。
这本书,是她的处女作。虽第一次尝试写作,却出手不凡。那些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仿佛早已刻进骨髓,植入大脑,经她的文字钩沉,便从记忆深处浮出,从她的笔下奔腾而来。她在自序中写道“很多回忆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很多时候一个小时能出几篇,而且基本上是一气呵成,不用做太多的修改。”这是否是天堂里的父亲暝暝中的旨意呢?她在文字中与父亲重逢,深情对话,读者却在她的文字中感受父爱如山,父女情深,时而禁不住哑言失笑,时而忍不住泪眼婆娑,时而为高明的父亲喝彩,时而为聪慧的女儿叫好。一个活生生的慈父,在女儿的笔下复活,他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依然腰杆笔直,依然红光满面,依然清爽干净,眉眼带笑地听女儿叫"爹嘀”,唠家常,向心爱的女儿伸出赞许的大拇指!
父亲是她的恩师,她是父亲的知音。父亲懂得她,她也深深懂得父亲。一生为人师表的父亲,很重视仪表美,即便在病重住院期间,也不愿放弃平时的生活习惯。女儿深谙为父心意,恳请医生网开一面,允许父亲不穿病号服,并特意给父亲买了两套他最喜欢的紫红色的睡衣,在医院换着穿。在父亲人生之路最后一段旅程中,她给予父亲的不仅仅是爱,更多的是直面死亡的鼓励和勇气,显示出她内心的强大与自信,冷静和智慧。这不正是父亲所期望看到的的吗?父亲在女儿爱的拥吻中,微笑着,平静祥和地升入天堂。没有痛苦,没有牵挂,只有放心和欣慰。因为,他的使命已经完成,她的宝贝女儿已经成长、成熟、成功,他的生命,他的美德,他的优秀品质正在女儿身上延续,生长、发扬、光大。
就在不久前举办的营口市家风家教征文大赛中,她的优秀品质再一次得到体现。她的参赛作品《红包》获得大赛一等奖并在表彰会上朗诵。当表演者站在舞台上朗诵她的作品时,她一直静静地守候在舞台一侧,等朗诵者走下舞台时她迎上前去与之握手表示感谢。这个举动被主办方一位大姐看到,甚为感动,连连称赞。
我有幸与红英相识于工作中,又因文学亲密结缘。第一时间拜读她的心血之作,与书中的她一起哭,一起笑。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又不断翻阅重读,每次重读都有收获,有思索。有惊喜。有感慨。这本书,不是一般的文艺作品,也不是通俗读物,它是一本散发着正能量,有情感,有温度,有质地的人生教科书。在当下文学生产的过剩与文学消费疲软的态势下,这本《凡父俗女》必将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本书的编辑出版单位,能够在浩如烟海的图书的海洋中,慧眼识珠,当属读者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