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雕琢,一场“苏式”绘本剧
——“苏式”课堂在幼儿园绘本剧课程中的体现
2018-11-14邵解意昆山开发区东部新城幼儿园
■邵解意/昆山开发区东部新城幼儿园
用一句句情真意切的台词配上或激昂、或煽情的音乐;用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情节配上细腻且真挚的情感;用一幕幕精彩纷呈的表演配上动作神态细细斟酌的过程;用一声声赞扬给予绘本剧研究足够的肯定。这一年,我和孩子们一起细心雕琢了一场“苏式”绘本剧。
一、台词与音效——如苏玉般的浸润与雕琢
每学期,孩子们都会以班级为单位认真筹备绘本剧,我也有幸欣赏过多次,不难发现:台词和音效虽然算不上是绘本剧表演中最重要的一环,但往往能直接影响到整场表演的效果。
台词的设定在撰写剧本的时候就已经初步成形了,而音效的选择也完全是为了配合情节的设定,无需多加思考。但在绘本剧课程的组织过程中,我和孩子们却意外地发现,这两个小小的环节左右着课堂效果的“好”与“坏”。
我和孩子们选择的绘本剧内容是《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我推翻了以往的一系列设定,不再让孩子们背台词、对台词,还是跟着我说台词、录台词。提前录制台词和现场的台词对白最明显的区别是在于教师指导的及时性。一场较为完整的绘本剧表演的时长基本都是五分钟以上,而中班幼儿受到年龄的限制,很容易就会在表演的过程中脱离自己的角色,导致情感的淡化。一句一句录最大的好处就是老师能一次又一次得指导孩子,给予孩子直接的示范。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也正是霸王龙最简单的一个疑问:“名……名字?”短短三个字,我和诠诠反复练习的次数大概不下五十次。记得诠诠在现场排练时的表现,只能初步模仿出霸王龙声音的浑厚,表达出疑问的语气,而在后期的录音中,我们还听出了霸王龙原有的高傲和那一时的吃惊、尴尬……当然,在帮忙剪辑的时候,我还“别有用心”地加入了很多背景音乐:打斗时的激昂,分别时的感伤……最后抒情的音乐渐弱,小甲龙的身影随着霸王龙呼喊的尾音渐行渐远,我们的班级绘本剧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为了紧扣主题,我强行将这段录音以“苏式”命名,虽然它并没有融入水墨江南的丝竹之音,也没有浓缩任何“苏式”文化,但和孩子们细细打磨的过程,正如苏玉般的浸润,你越雕琢,它越通透,越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情节与情感——如苏绣般的细腻与高雅
情节的设定当之无愧是绘本剧的的大框架,以绘本故事为基础,我们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删减和强化。在绘本剧《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中,我们着力丰富了霸王龙与吉兰泰龙搏斗的场面,整个过程大概有三十多秒,加入了霸王龙不支倒地以及吉兰泰龙集体被甩飞等效果,最后的呈现更是引得小观众们的拍手称赞。绘本故事,它的特点是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强调逻辑性和完整性;而绘本剧,它的特点是有主有次,有抑有扬,演演员爱演的,演观众爱看的。而我们一直强调的“表演要融入感情”,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醒演员要更加投入。
最后,我以一名观众的身份欣赏了绘本剧表演《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这样一个舞台,它传递给我的信息,是小甲龙与霸王龙相遇时的“怦然心动”,是他们朝夕相处间的“惺惺相惜”,是最后分别时的不舍和对彼此的美好祝福,更是对亲情、对生活的一种深思。这样的一场绘本剧,它正如苏绣般细腻精巧,不仅需要一针一线潜心的缔造,更少不了慧眼者对“美”的欣赏和感受。
三、动作与神态——如苏州园林般讲究和精巧
在排练绘本剧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用最委婉的一种表述就是:奇怪、不协调、放不开……当火山喷发恐龙四处逃窜的时候,孩子们兴奋地从后台跑上来,扮演翼龙的苗苗虽然带着道具翅膀但是早已忘记了舞动,扮演恐龙妈妈的妮妮随意把蛋扔在了地上又开心地跑走了,扮演雷龙的贝贝在原地愣了好久,背景音乐结束时才反应过来要逃跑。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在干嘛吗?”“知道呀,我们在表演!”“错了,我们在逃命。”孩子们听到我的答案都觉得很奇怪,贝贝大笑起来:“哈哈哈,逃命是不是很好玩呀老师?”“逃命当然不好玩。”我继续说下去:“火山喷发了!小恐龙们,你们的家很快就要被毁了!你们的亲人、好朋友可能都还在危险之中,你们觉得这是很好玩的事情吗?”孩子们安静了下来,我顺势开始了今天的第二次排练,这一次的效果和刚刚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一部分孩子已经能表现出那种害怕和急切。
当然,我对孩子们的指导并不仅仅停留在用语言“洗脑”,更多的时间,我用来强化他们的动作,怎么抬臂,怎么踢腿,腰弯到什么程度……绘本剧中演员们的动作和神态,应如苏州园林般的讲究和精巧,对他们“一颦一笑”的打磨,更是为了替这座曼妙的园林垒好每一砖每一瓦。
近年来,“苏式”文化犹如一个新生的婴儿渐渐走进了幼儿园,走近了孩子们的生活;近年来,绘本剧课程犹如一股新生的力量,在幼教文化的长河中迅速成长。而我和我的孩子们,在这两种文化的推动下,一步一个脚印,细心摸索,不断进步。虽然现在的一切都看似不够成熟,没有严谨的理论支撑,没有丰富的经验铺垫,但这个反复打磨、潜心雕琢的过程,却是“苏式”课堂最直接、最纯粹的开端,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黄济,王策三.现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