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实践探究

2018-11-14朱媛媛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课程文化课堂

■朱媛媛/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

一、教学实践概述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不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阻碍其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用恰当的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表达本土特色的文化思想。因此,此次研究的核心目标为,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模式的完善,在积极引导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多关注和培养学生弘扬中国特色文化的意识和主动性,鼓励其成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者。

研究小组申请校外语类公共选修课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班级容量为每班80人,大部分学生均为2016级、2015级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其专业背景分别为中医中药类、护理类、非医类(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心理、营销、劳动与社会保障)等。所有学生均已完成并通过第一学年的英语读写(1)及英语听说(1)必修课程,班级四级通过比例为67%,六级通过比例为15%。大部分学生均具备不同程度的语言知识积累和语言应用技能,部分高年级同学已修读过专业双语课程。由于被试对象年级层次分散,涉及专业领域范围较广,且个体差异性明显,一方面可保证反馈数据结果的客观及普遍适用性,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学生专业背景优势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文化特色对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和补充。

被试班级的课程分别设计为听说方向及读写译方向,教学内容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进行文化嵌入环节设置。课堂活动采用主题式教学内容的编排形式以及“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突破以往传统的演讲、讨论、发言、记笔记的课堂活动形式,鼓励学生们创意发挥、自由设计,进行课堂展示。内容选取中国文化中最经典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粹,以生动的事例和文字、图片及音视频材料,借助多媒体设备和新媒体技术,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们会通过现场表演、互动游戏、手工制作等形式立体化展示文化主题,使课堂增加了趣味性和亲和力,同时学生们也获得了零距离的文化体验机会。

实验课程均设有5个小论坛板块,即5个主题,由学生在开学初的第一次课上投票选出。活动隔周进行,每次课分为中国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体验两个模块,各占50分钟。(具体见表1和表2)

表1 英语口语选修课(文化口语)教学安排

试验时间 论坛主题 内容摘要第二教学周中国传统美食与菜系文化Chinese Food and Eight Cuisines用餐礼仪 八大菜系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教学周中国乐曲/绘画Chinese Music and Painting京剧 民族乐器民歌 国画第六教学周服饰文化Chinese Costume旗袍 汉服 特色民族服饰第八教学周中国传统节日与养生文化Chinese Festivals and Health Preserving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腊八节第十教学周中医药文化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学习经历分享 接受中医治疗经历分享药膳制作 中草药辨识 针灸 刮痧

表2 英语高级阅读选修课(文化阅读)教学安排

试验时间论坛主题 内容摘要第二教学周智慧孔子/老子The Wisdom of Confucius and Laozi儒家学说道家学说论语 道德经 中国人的处事哲学第四教学周中医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阴阳 五行辨证论治中西医比较第六教学周汉字书法Chinese Characters and Calligraphy汉字的由来 发展 结构 体系第八教学周中国诗歌Chinese Poetry 唐诗 宋词第十教学周中国文学名著Masterpieces of Chinese Literature红楼梦 西游记 雷雨围城

二、教学实践的收获

(1)通过对被试班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学生的期末学习总结以及任课教师对班内部分学生进行的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进英语课堂的尝试是十分肯定的。绝大多数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表示,该课程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展了文化视野,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用英语阐述并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对于在大学英语公共课程当中增加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掌握传统文化基础词汇短语英译表达的同时,也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且表示要努力学习,有信心承担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具体见表3)

表3 将中国文化元素输入英语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调查内容开拓文化视野加深文化认知和感悟提升文化敏感性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提升本土文化英译能力满意度(%)98.5 94.2 77.4 75.2 70.1

(2)体验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运用语言的空间和平台,使其能够自然融入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之中,通过情境创设、语言感知、互动体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课堂中的新感觉、新刺激也加深了学生们的语言记忆和理解。此外,为了达到最佳的课堂展示效果,学生在活动的计划筹备中,会自主查找英文语料素材,并进行语言筛选和整理加工。在课堂的互动交流中,也会用英文表达见解和感受。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主题活动,例如录制中医药故事微视频、美食分享会、书法表演、茶道展示、诗词诵读、民乐演奏、汉服走秀等,切实感受并体验到了语言在真实文化场景中的运用,其文化鉴赏能力、文化交际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3)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搜集了大量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文文本、音频及视频,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束缚和局限,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自身的文化知识漏洞,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一定的突破。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探讨,能够实现教学相长、取长补短的教学效果,师生均可通过课程得到不同层面的收获。此外,师生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更具多元化和契合点,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4)通过本次研究尝试,教师对于创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理解,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并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对课堂教学中各种要素进行调控的能力。

(5)由于班级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兴趣特长各异,在课程学习中可实现优势互补。有些学生在班级内组建了科研小团队,针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结合对外交流、国际传播方向,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例如,由来自我校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及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合作进行的《中医药文化DIY双语读本》的编写。

三、存在问题及反思

(1)由于试验周期有限,课程时间安排有些局促,且具体活动的筹划尚存在不足之处,可再继续经过多轮课堂实践,总结经验以改进不足。今后可尝试进一步扩大课程频次规模,单独申请一门独立课程,或结合数字化技术,如MOOC、翻转课堂、移动终端等新技术教学平台拓展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可以从中受益。

(2)参考学习并借鉴国内“用英语讲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化英文版”一类的教材和书籍,结合此次课堂实践收集的资料和学生的反馈,今后可组织参与此次项目的相关教师,尝试编写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材,可供后续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文字参考和依托,也可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练习素材。

(3)任课教师负责的中国文化知识模块和学生准备的中国文化体验模块在内容上容易出现重合,这种重复在会降低学生的新鲜感知,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和学生可在课前充分做好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做到督促学生按时上交展示思路和资料,并认真审核和校对文字语言,与学生合作准备和设计好每一堂课,以使课程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

(4)在中国文化体验模块的展示和互动,容易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对吸引学生的关注率,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 但此时教师应保持警惕并进行悉心引导,找到合适的时机点,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回归并集中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否则,这种模式的课程容易在形式上热热闹闹,但学习收获却寥寥无几。

(5)由于参与此次项目的教师均为我校大学英语公共课的一线教师,教学经历及经验丰富,语言能力及教学技术过硬,但在中国文化领域存在专业知识不充足、不准确的弊端。因此,在今后的课程研究团队建设中,应适当加入一些从事文化、哲学、艺术等专业的资深教师和专家,以获得他们权威的建议和指导,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国文化新鲜的、有深度的认识。

猜你喜欢

课程文化课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甜蜜的烘焙课堂
年味里的“虎文化”
美在课堂花开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