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内地预科生《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策略综述
2018-11-14姜晓倩新疆大学预科学院
■姜晓倩/新疆大学预科学院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 也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既要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又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文化素质。少数民族内地预科学生在校一年预科期间,要学习大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为他们今后进入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知识,其中“大学语文”是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通过查找近十年的研究文献,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的论文有百余篇,其中以少数民族预科生为对象的仅21篇。经过梳理本文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宏观研究
(一)通识性“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近十年来,学者总结分析了众多行之有效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有的对构建新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有的是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提出教学问题和教学方法。
1、研究构建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
在研究中,一部分学者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并试图构建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这批论文的出现标志着研究者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同时关注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大学语文“四进四出”教学模式研究》徐清华、吴春林(2010)一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四进四出”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而后探讨了实施“四进四出”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实施策略,最后就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探究的文章还有:《论大学语文新教学模式的构建》杨慧(2012)、《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究》苏庆(2014)、《〈大学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究》林华(2015)、《教育转型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究》冯涛(2017),这些文章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同时关注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但更多的文章停留在纸上谈兵的角度,或是不谈具体的操作,或是泛泛而谈,可操作性较差。
2、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新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的研究者大部分是一线教学的老师,因此很多研究者的教学方法是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或经过调查研究后总结出来的。如白葵阳在《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2010)一文中,总结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问题、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合作。类似的文章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魏向阳(2015)、《当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困境与对策》孙拥军(2016)、《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王大福(2017)、《教育转型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究》薛晓霞(2018)等。
(二)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学界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的宏观研究较少,共19篇。其中《民族预科语文教学定位与教学模式建设改革实践》任淑媛(2009)、《民族预科学生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思考》张蕾(2013)、《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研究》张珊珊(2015)等文章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授课方式,确立复合型教学模式。《内蒙古地区民族预科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张宇宏(2013)、《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语文教学构想》刘认真(2016)等文章通过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提出现存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隐性课程视角下少数民族预科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吴晓娟、刘志林(2018)在明确了隐性课程学习过程中影响预科语文学习效果的因素后,提出了少数民族预科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
以上论文大都是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宏观论述,其中,也有提到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但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论述很少,尤其是对新疆内地预科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缺少论述。
二、微观研究
微观研究即对不同体裁文本的研究,关于这类研究的文章很少,仅查到十余篇,其中以少数民族预科生为研究对象的共2篇。
(一)通识性“大学语文”不同体裁教学策略研究
1、古诗文教学研究
古诗文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古代诗歌教学研究和古代散文教学研究。主要有《浅谈歌曲在大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陈力士(2014)一文对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用歌曲来辅助教学进行了分析。《母语高等教育中古代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文智辉(2015)一文提出了古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建开放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等对策。
相同的文章有:《论古诗文吟诵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意义》李振峰(2017)、《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严澜(2017)、《大学语文教学中历史散文教学探析》张映(2018)等,学者通过对古诗文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主要包括:参与式教学、吟诵教学法、建立优秀大学语文教学团队等策略。
2、大学语文其他体裁教学研究
学界关于“古代戏剧”“现代诗歌”“现代散文”“现代小说”教学研究的文章共八篇:《现代散文教学研究》李秀文(2014)、《〈大学语文〉中戏剧教学的创新设计探索》惠黎平(2015)、《诗歌何为?——改进大学新诗教学的思考》张文民(2016)、《大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创新设计》高媛媛(2017)等,其中部分文章理论性不强,学术味不浓,一些文章对教育理论尤其是新的教育理论研究很少,有些文章不具有可操作性。没有关于“现代戏剧”教学研究的文章。
(二)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大学语文”不同体裁教学策略研究
以少数民族预科生为研究对象的仅2篇,张玫在《漫谈高校少数民族预科〈语文〉中的古文教学》(2014)中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古文教学的方法:追根溯源、构建链接状知识网、重新解读熟悉的“陌生”面孔、文史不分家。马秀红《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以《诗经》教学为例》(2017)一文是以《诗经》教学为例,研究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不适用于所有的古诗文。
以上的研究成果是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同体裁所用不同教学方法的一种探究,而且大部分是面对母语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学生的大学语文不同体裁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相对我们现有的新疆内地预科生来说,也不全部适用。如何针对新疆内地预科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待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