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杂谈

2018-11-14

剧影月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祥林嫂红楼梦戏曲

一桌两椅,化一座厅堂;三人四友,唱一曲离殇。

——题记

初听不知戏中意,再听已是戏中人,说的就是我吧!

小时候家附近有个戏台,在家中便能听到锣鼓喧声以及咿呀哼唱声。没上学那会儿,经常跟着奶奶前去观望。那时年幼,只能看懂一些浅薄的表面,比如漂亮的花旦、俊俏的小生以及涂满油彩的大花脸,比如他们哭我也哭、他们笑我也笑。再长大一点,知道的多了,看懂的也就更深入了,比如送别时的不舍,比如欲说还羞的担忧,比如可望不可及的无奈,也从一个个的故事中了解了一个个不同的人生以及一个个不同的人物性格。

事实上我的父母也是戏曲工作者,只是在我出生后,他们便由于各种原因转了行业,所以说对于戏曲,我最早的启蒙,便是那个戏台。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曲的丰富多彩让我眼花缭乱,戏曲的争奇斗艳让我目不暇接,曲尽其妙、动人心弦,戏曲舞台上的抑扬顿挫,最终让我沉迷其中。

生旦净丑,争奇斗艳。一段段故事被演绎出来,便成了一段段的记忆,在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当想起它时,心中总涌着一丝感动,因为是一种朴素的真实,一种心灵的震撼。演员在台上把故事演出来,演的人入戏,看得人自然也就入戏,看他们伤心便跟着哭,看他们团圆还是会跟着掉眼泪,从鼻尖涌起的是酸酸的,但从心底涌出的却是甜甜的。

从小到大看过的戏不在少数,很多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中印象最大的要数两部,一部《红楼梦》千古绝唱,一部《祥林嫂》唱断肝肠。

戏说《红楼梦》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毕竟是梦,彻头彻尾的完全是梦。

《红楼梦》是一部巨著,一部叫人看了肝肠寸断却又欲罢不能的巨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全书一气呵成,妙笔生玉,放到戏曲舞台上,更是栩栩如生,叫人看的酣畅淋漓。

敏感细心又聪明绝顶的林黛玉,尊重个性且追逐自由的贾宝玉,外表冷漠却内心炙热的薛宝钗,以及两面三刀的王熙凤、自命不凡的晴雯等等,一个个鲜明的人物都被完美塑造在了舞台上,诠释的入木三分。

看《红楼梦》的次数不少,但每次看完都有不同的感触,惊叹于舞美和演技的同时,也会对剧情加以思考,以古衬今,悟出了不少哲理。

《红楼梦》被改编成了不少剧种,我也看了几版作为比较,但是最偏爱的还是越剧版本,并不是因为自己从事越剧而存有私心,而是这部演了60年的经典越剧,确实有它的过人之处。

虽然越剧《红楼梦》只节选了一部分情节,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谁都想把事情做到精致,可戏曲舞台不同于现今的电视剧,舞台上有空间的限制,更有时间的限制,而且一台戏要考虑的并不只是包罗万象,而是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越剧《红楼梦》在剧情上就安排的很合理,几场戏便交待了前因后果。从黛玉进贾府,到读西厢再到葬花,就算是没有拜读过《红楼梦》原著,也能从人物之间的对话看出宝黛的感情,中间的其他几场戏,也间接和直接的交代了黛玉的生活周遭以及贾府内的各个人物性格,也为最后埋下了伏笔,作下了一个很大的铺垫。观众看的正高兴的时候,再以一个焚稿将全剧推向高潮,加上最后的哭灵做渲染,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最真挚的情感爆发。情节安排的顺理成章,从最开始对林妹妹的怜惜到中间对她的担忧以及最后的惋惜,越剧《红楼梦》很好的带观众入了戏,凭这点,在我看过的众多版本中,便是独占鳌头。当然了这仅是我的个人喜好,不能概全。

要说《红楼梦》里我最喜欢的一段,那便是《哭灵》了,尤其是徐玉兰老师的那段,更是演到了心里。“如今人面不知何处去,空留下数座牌位”,这两句词更是叫人听了心碎不已,也达到了承前启后、贯穿全文的效果,在听、在看的同时,也能随之跟着回忆起林妹妹初入贾府的模样,到最后有缘人阴阳两隔,作为观众,似乎也能体会到那种心如刀绞的滋味。

一部《红楼梦》,千种女儿愁。书中的万千个女子,她们的故事总能让我们在唏嘘感叹的同时,品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

悲叹《祥林嫂》

逼死她的是当时的社会,逼死她的也是她自己,最后她的眼睛里没有希望了,也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死亡即是解脱。

有人爱看喜剧,有人喜好悲剧。爱看喜剧的怕掉眼泪,爱看悲剧的怕笑昏了头。

我嘛,偏爱悲剧。

《祥林嫂》便是我看过的最悲的一本戏。之所以最悲,不仅仅是里面死了很多人,更多的是戏中折射出来的,除了悲情还有悲哀。哀于她的出身低贱,哀于当时不堪的社会体系,更哀于她的不做挣扎。哀其不幸,有时也会恨其不争。

这样受尽苦的女人,得不到祝福,更谈不上幸福。

《祥林嫂》这部戏的舞台布景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甚至谈不上特别,是因为这本戏根本不用场景来渲染,祥林嫂一上场,再靓丽的布景也会随之黯淡下来。

那真是个命运多舜的女人。每次我都这样感叹!

比如说,世人都认为春天是个孕育着希望的季节,按理说是百花齐放、鸟语争鸣。可她却在春天,失去了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孩子,最终也死在了春天里。

方亚芬的祥林嫂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会落泪我不明白世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命苦的女人,但我也知道,其实世间上像祥林嫂这样的女人,不在少数。

因为丈夫死,就要被卖给别人做老婆,这一点点不公平的,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好像又总不可逆的,想要逃想要走,为之付诸了努力却还是被抓了回去,难逃改嫁的命运,卖到贺家成亲。幸亏的贺老六是个老实厚道的人,这让祥林嫂原本死灰的人生又燃起了希望,后来又添了小阿毛,看起来真的转运了,当时看的时候很希望能够定格这一场,别再之后。

方亚芬这一段演的很好,与前面的不甘命运比起多了一丝柔美,与后面的心如死灰比起来又多了很多生的希望,那种家庭和睦生活美满的幸福劲儿都写在了脸上,恰到好处。

再往后就开始虐心了,死了丈夫,没了娇儿,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人生从刚开始的小高峰又一次跌落了谷底,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让她成了个只会念叨“我真傻,我真笨,我只知道冬天有狼,却不知春天也有狼”的“一个疯女人”,观众看了无不心疼。

好在这个时候的祥林嫂还没有真正放弃生的念头,她又回到了鲁府,那个她以为最干净的地方,多么戏虐,事实上这个鲁府的人曾对她万般冷眼,她在那也受尽鄙视,可到最后这儿却成了她人生中最干净的一个地方。多么戏谑,事实上这个鲁府里的人曾对她百般冷眼,她在那儿也是受尽虐待,可是到最后这儿却成了她人生中最干净的一个地方,也从侧面指出了她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

进了鲁府以后,她的生活也没有好起来。不让进大门,她忍了;不让碰烛台,她也忍了。这个时候她能有一口饭吃,已经是上天对她最大的怜悯。祥林的暴病而亡,贺老六的含恨而死,这两个男人的死一直都是祥林嫂的心头阴影,再加上柳妈的恐吓,她不得不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那点钱去捐门槛。

她认为罪孽已经赎完了,可那只是她的想法,最后还是被代表政权的鲁老爷赶出了家门,成了乞丐。最后的一场戏里,祥林嫂瘦弱的身躯靠着一根细长的竹蒿,最终在万家灯火中绝望的死去。她是怎么死?冷死?饿死?不,都不算是,就算是被婆家逼着改嫁,就算是痛失娇儿,就算是被鲁老爷赶出家门,她也没有真正的想要去死。

直到最后,鞭炮声响起,万家灯火,只有她孤独的躺在外面,当人们带着喜庆心情祝福时,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只有阴间死去男人的争夺,只有阎王爷的锯尸,她是被吓死的,被当时那个封建社会杀死的。

人的信仰是支持人活下去的理由,熄灭了心头最后一盏灯,也就没了活下去的信念,祥林嫂如此,世人皆如此。

戏曲是人类文明史上慢慢研磨出来的结晶,古老的说唱有板有眼,千万个故事融于其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演员舞台上的光鲜源于背后无数的汗水。戏曲需要人去传承,需要人去发展,也需要人去创新,可如今学戏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你们说听不懂,可是话说回来,美声我也听不懂,难得就不认同它了吗?

别人有的,我们也有,那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学习,可是别人没有的我们有,那叫人类的独一份!

千古绝唱,唱尽人间春色;一招一式,演尽晨霜秋月。

猜你喜欢

祥林嫂红楼梦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戏曲从哪里来
《红楼梦中的神话》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红楼梦续书考辨》
续红楼梦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