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文化馆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2018-11-14

剧影月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群文文化馆高质量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就是“高质量发展”。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服务的主阵地,是我国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文化馆“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笔者结合实践作一分析探讨。

一、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从传统文化场馆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但是转化的要素还没有完全到位。1.从规划理念来看: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国文化馆步入了建设发展快车道,但群文机构大多还是立足单个项目指标的快速完成,缺乏因地制宜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长远的科学规划,造成较多“跟风式”的建设、“照抄照搬”的复制、“贪多求快”的推动,或效能不高、或水土不服。2.从人才结构来看:截止2017年底,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80911人,比上年底减少1119人。其中高级职称6171人,占3.4%,中级职称17224人,占9.5%。尤其基层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年龄老化、专业水平不高,甚至“门外汉”兼职等问题,人才已经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3.从制度建设来看:文化馆建设的“国标”、“省标”等还没有出台;与“全民艺术普及”、“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等一系列专项改革建设要求相匹配的考核评估制度还没有及时跟上;正在加速推进的数字化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管控制度等都还没有到位,为发展保驾护航的一系列配套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

(二)从多门类群文活动的开展向以全民艺术普及为核心转变,但是转换的动力还不足。1.从受众群体来看:现阶段群众文化的参与者仍以老年人居多,受众年轻化的空间释放较为缓慢,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服务均等化”要求还存在差距,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合理调整,不断加强对占成人及青少年群体的有效覆盖。2.从运行模式来看:行政主管部门既“管”又“办”,文化馆多被动式地执行,导致自主研究主动性不强、原创能力萎缩。加之,现有“条块分割”、“属地管理”下,“个体强化”的传统运行管理理念依然占主导,使目前各级文化馆的交流合作远不能实现普及网络的搭建,无法充分发挥多级联动、协同发力的作用。3.从服务方式来看:数字化的运用还多停留在单向的信息输出,对群文产品生产过程中数字化的制作手段、产品的数字化展示方式、有针对性的数字化项目开发及投放,与公众的数字化互动、大数据反馈分析等数字功能开发运用还很不够,数字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科技动力不足。

(三)从公共文化产品数量的增长向以内涵提升为重点的精品打造转变,但是品质的塑造还不够理想。1.从生产环节来看:还存在关注“数量”多过关注“质量”,关注“速度”多过关注“温度”。群文产品特别是群众文艺创作中依然存在“浮躁之气”,“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心无旁骛、潜心创作”的作风还需要进一步得到弘扬。2.从产品内容来看:随着《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各级文化馆(站)活动红红火火开展起来。2017年,全国44521个群众文化机构,组织开展各类活动197.86万场次,服务人次63951万,群众文艺作品数量不断攀升。但客观来看,原创力水平还不够高,品牌活动存在同质化,真正走心入脑,让群众拍手叫好的作品少。3.从成果运用来看:群文成果的宣传推广手段还比较传统,具有现代性的“内容支撑+技术配套+服务拓展”的有效融合格局尚未形成。提高型艺术普及比重也较低,特别一些为了各级赛事运用大量资源创作的舞台类作品,由于文化馆自身无法承受较高的演出成本,往往“昙花一现”便“束之高阁”,失去了群文精品创作最本质的价值和意义。

二、高质量发展思考及建议

(一)站高谋远,统筹规划——有效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素完善提优,转型提速。1.系统考量、规划先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高质量发展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把握好改革发展的着力点、服务群众和文化引领的最佳契合点,打造公共文化“现代化体系”全域格局。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抓重点补短板,推动创新特色试点,促进转型要素优化完善。文化馆自身也要着眼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系统把握好总体谋划与久久为功,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的关系,更深层次研究发展路径。2.科学谋划、人才先行,培育与现代文化馆建设匹配的人才队伍。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在人。新时期要进一步建立符合文化馆行业特点的人才招聘制度、培养计划、职称管理办法、薪酬制度等,力争引育一批能够带动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既擅长管理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开展数字化建设的专业技术骨干。推动“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打通流通晋升渠道,多措并举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群文人才队伍布局。3.机制保障、制度先行,建立更为多元的文化馆评价监管体系。高质量发展要通过刚性的机制来推进落实并加以保障。文化部门要突出各级政府对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建立一个集速度、数量、质量等为一体的多元集成、简明实用、科学合理的建设、管理、服务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在即将到来的第五次全国文化馆等级评估中,融入更多与“现代”相适应的共性指标以及激励差异化发展的个性指标,发挥评估导向作用。

(二)解放思想,创新突破——大力推进“全民艺术普及”主旨核心转换动力提增,效能提升。1.改进服务方式,加强供需对接。研究不同群体的生活习惯,通过变革产品内容、编辑方式,发布形式等提升关注度。近期,福建省制订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的实施方案,提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7个方面28项具体对接项目。文化和旅游部召开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对“文化服务云”、“百姓文化超市”等典型经验大力推广。以需定供、精准对接,文化馆“供给侧改革”号角已经吹响。2.理顺管理机制,创新治理手段。①“管办分离”+放管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多样化的有效实现形式,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进一步落实文化馆法人自主权、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等方式,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群文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②“金字塔式”到“扁平化”。加快文化馆行业协会、联盟等建设,突破金字塔式的行政层级,建立直接联系服务的扁平化工作机制,引导文化馆从业人员以扁平化思维连接群众,带着思路、项目、资源下沉“基层一线”开展工作,有效促进高效发展。③“小网格”携手“大网络”。在继续加强块面公共文化服务“专人专管”,守好网格“责任田”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协调机制,织就“工作、联系、服务”多元合一、多级联动的一体化管理“综合网络”,有效解决整体发展的问题。3.增强科技动力,提高服务能级。以数字化驱动现代化,有利于迅速提高发展加速度。江苏省省级层面已启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新项目,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渠道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和互动式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不断优化公共文化产品研发及投放,这是一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超链接的创新运用。2017年底,中国网民已达7.72亿,其中学生占25.4%,可见“文化馆+互联网”还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当然,数字化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群众现代生活方式,但并不是替代传统,丰富“面对面”与“键对键”结合才是群文工作的魅力所在。

(三)深根细作,内外兼修——全面推动群众文化产品品质提高,惠民提档。1.做到稳心扎根,在潜心钻研上下真功夫。习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在不断密切与群众感情的过程中,才能了解群众生活的真实需要,把握社会的真相与生活的内蕴,汲取丰富的创作营养,这是群文创作的根和魂。也只有秉承“浮云飘来自安然”的坚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坚韧,“沉得下心意、耐得住寂寞”的坚守,方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匠心独具的“走心”之作,赢得群众的共鸣和喜爱。2.抓好内容建设,在展示特色上下大功夫。文化产品始终要以“内容为王”。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众多不同特质的地域文化,这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各地文化馆要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注重产品内容的特色化、差异化,这样的产品才能有浓郁的文化辨识度、广为群众接受的渗透力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进而形成具有“中国调性”的现代文化馆崭新面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3.加大普及传播,在融合发展上下巧功夫。融合是创新表达的支撑。文化馆要进一步加强融合,例如与新兴媒介的深度融合,运用新的语言和表达,推动精品群文成果迈出“闺阁”,走进群众。再如与院校的有机融合。近期,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文化馆大可尝试将非遗课程、艺术研究、展示交流等融入高校基地建设,借助高校前沿理念、技术人才等优势,不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率和影响力。

盛世谱华章,百花竞芬芳。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而大有可为的伟大新时代,文化馆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忘初心、务实创新、担当作为,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不负时代的新作为为服务人民群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群文文化馆高质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咸阳何以“一路向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