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话剧团话剧创作的地域文化品格
——以《民生巷11号》《雨花台》《杨仁山》为例

2018-11-14

剧影月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雨花台话剧南京

近些年,南京市话剧团连续推出了三台带有浓郁南京本土标签的话剧,分别是《民生巷11号》《雨花台》《杨仁山》。这三台话剧的创作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围绕着南京这座六朝古所发生的故事做文章,但因戏的不同,叙事风格、舞台呈现、情感体现也不尽相同。

先来谈谈叙事风格。叙事风格是指在叙事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使文艺作品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特色的艺术方法的倾向性。简单来说,叙事就是讲故事。在叙事的过程中,因作者选择的表现角度、运用的艺术方法等等存在差别,从而出现了不同的叙事风格。话剧《民生巷11号》运用的是连环画似的、行云流水般的叙事风格,是一部地地道道反映当代南京市井百姓面对城市拆迁改造而产生的情感碰撞的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生动的舞台画面、真实的人物关系设置、引人入胜的剧情推进,于无声处打动人心的细节处理,恰似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老街老巷的一声吆喝,紫金山上百鸟雝鸣,一幅大明城墙下老南京人的真实画面跃然眼前。那么话剧《雨花台》可以说采用了是现场直播的叙事风格,那段历史离今天似乎已经久远,但是导演为了唤醒人们不能忘却那些为了共和国的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借用了影视剧的镜头语言,把整出戏以现场直播的风格展现在舞台天幕上,把演员的表演状态放大,突出细节,使情感更为厚重浓烈。而话剧《杨仁山》,则讲述了杨仁山生前最后一天的一生回忆,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拼贴剪辑手法,这样的叙事风格可以说非常高明。人的思想是活跃的、也是跳跃的,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可以把原来互不关联的人与事,有效组接在一起,让观众充满期待,可以把剧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再来谈谈舞台呈现。说到舞台呈现,还是先了解一下什么叫舞台美术。舞台美术是戏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道具等。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其任务就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话剧《民生巷11号》的舞台美术完全是写实风格,南京明城墙下一栋民国风格的小洋楼矗立在舞台上,那么真实,那么可信,一口老井,一张老木桌,一只老炉子,一把老蒲扇,一口老铝锅,一把扫帚,一副晾衣架,一只老木桶……再加上时不时的南京话,台词中糖芋苗、盐水鸭等南京美食,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老南京人固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南京味道十足,城南故事精彩,时代气息鲜活,完完全全一幅精美的南京民俗风情画卷。话剧《雨花台》的舞台呈现可以说是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尤其是全息投影的设计,放大了细节,增强了观众视觉的冲击力,起到了丰富、补充和加强人物形象塑造,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力。借助影视手段可以勾勒出演员的近景、特写镜头,帮助演员真实地刻画人物,多媒体的运用对真实展现雨花台群体英雄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话剧《杨仁山》的舞台特点完全是写意的风格,简约不简单,精炼、干净、大气、厚重,色调雅致考究,舞台结构均衡,与主题高度契合。舞台上,除了一张刻经桌案,一本怀揣的经书,再无多余的点缀。满台层层叠叠的经书,把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承载、民族的传统、中国人的精神全部都涵盖其中。另外,剧中还使用光导纤维制作了一尊佛像,给大写意的舞美风格起到了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谓神来之笔。可以说,写意的舞美风格,不仅丰富了观众的想象力,增加了演员的表演难度的同时,也给了演员极大的创作空间。

最后我们来谈谈什么是舞台情感,舞台情感是指演员依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所创造想象的艺术情感。为了获取角色的真情实感,演员必须认真地分析剧本,理解角色,并以角色自居,设身处地判断角色的境遇,感受角色的内心生活,真正地在舞台上行动,从而获得角色正确的舞台形体、心理感觉和角色应有的情感。因为话剧《民生巷11号》的故事发生在眼下,离观众的时间点最近,事件真实可信,它的情感体现也最为接地气儿。作为演员,能充分感受到观众与台上的角色能同步呼吸,演员在笑,观众也在笑;演员在哭,观众也跟着流泪……那么台上的演员就会获得一种创作的快感。老肖老马老于,小川和小李,五位人物把亲情、友情、爱情,把对传统的依恋和渴望新鲜的时代气息,展现得让人无限沉醉、沁人心脾。话剧《雨花台》的情感体现,可以说大情大义,撼动人心。《雨花台》刻画的是一组英雄群像,在面对生死抉择之际,体现了革命者的信仰力量和人性光辉。一次次的审讯,一次次的威逼利诱,一次次的严刑拷打,都没能让这些坚定的共产党人屈服,唇枪舌战中,传递出的是革命者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坚贞、忠诚、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尤其是剧中的尾声一幕,所有的烈士们站立在舞台上,一个个说道:我牺牲的那年18岁,我牺牲的时候23岁,那年我16岁……观众无不动容,潸然泪下。当《国际歌》唱响的时候,更是把这种国家民族的大情大义推向了高潮,震撼人心!话剧《杨仁山》实际上采用了布莱希特的间离美学,跳进跳出的舞台呈现,一会儿是角色本人,一会儿又是事件的叙述者,因为故事的发生时间,就是杨仁山弥留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天。舞台上出现的七个人,几乎都是由他想像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当第一个人物出现的时候,杨仁山与幻想中的人物开始进入交流的时候,观众可能会恍惚,但慢慢地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也就相信了这样一种舞台的情感表现样式,越往后更会坚信不移,从而在整个写意的舞台上,让这种虚与实、实与虚的情感样式,变得更加牢固,不得不说,导演的手法非常之巧妙干净,与剧作主题追求真善美,追求纯净的世界,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以上三部话剧作品均为南京市话剧团近年来创作的精品佳作,值得回味,值得分析总结。

猜你喜欢

雨花台话剧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常宴铭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南京大闯关
异曲同工之妙
南京雨花台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
话剧《二月》海报
再见啦,秋天!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