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海戏的美学价值及其保护传承

2018-11-14

剧影月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淮海戏曲发展

淮海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它起源于清代,发展于民国、壮大繁荣于今,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不断演变的历程,逐步发展成了一种成熟的剧种,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在淮海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如何让更多的民众走进淮海戏、了解淮海戏、热爱淮海戏,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是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淮海戏历史溯源、美学价值,分析了淮海戏发展面临的困境,对今后如何更好保护传承淮海戏进行了探讨。

一、淮海戏历史溯源

淮海戏最早流行于连云港、宿迁及淮安、盐城等江苏北部城乡。源出于沭阳吴集镇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艺人自由结班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到目前,淮海戏一直紧跟时代发展不断编演现代戏,且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现代戏表演特色。抗战时期,在淮海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淮海戏演唱者成立了“艺人救国会”,组织演剧队,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宣传抗日。演出深受淮海区党、政、军、民的喜爱,被誉为“淮海小戏”。解放战争年代,艺人们随军演出,最后到达上海领到了“渡江光荣证”和“渡江纪念章”。所以淮海小戏又被誉称为“革命小戏”。新中国成立后,淮海小戏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95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将淮海小戏定名为淮海戏,淮海戏艺术由此步入发展的春天。淮海戏艺人从地摊走向舞台,从农村走向城市,结束了“季节班”的演出,在艺术上开阔视野,不断吸收京剧、锡剧、越剧的丰富营养,表演队伍日渐稳定,表演艺术越发成熟,行当的分工也进一步精细齐全,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专业性的表演剧团。

纵观淮海戏发展历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活跃和辉煌时期,90年代开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特别是港台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淡泊,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地淮海剧团创立了不少反映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文明新风的现代淮海戏,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淮海戏的美学价值

淮海戏长期以来,深受苏北地区广大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喜爱。淮海戏生于苏北农村,长于淮海故土。其语言、唱腔、表演等都有着浓厚的淮海地方特色,总体风格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婉约温柔,唱腔明快豪爽,乡土气息十分浓郁。一是语言南北兼顾,刚柔相继。淮海区方言属于北方话与南方吴语区中间地带区域语言,虽然总体属于北方话语的范畴,但其四声调值的走向却又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如与普通话相比较,它的阴平字声,相当于普通话的上声;而它的上声字的读法又是向上跳一点再下降;去声字的读声不但不下降,反在平读后,还有稍挑高一些的尾音;只有阳平字的读声与普通话基本相同。可以说淮海戏的语言特征是其有别于其他戏曲的最显著的特征。二是唱腔爽朗明快、清新生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以基本曲调板式变化为主的结构体制。作为基本曲调,它们能较强地体现剧种风格,又能通过“活唱”和板式变化,构成大、小唱段,以表现多种情感和供不同行当来演唱。如女腔的基本曲调为“好风光”,男腔的基本曲调为“东方调”,能较好地表现淮海戏的爽朗明快、清新生动。三是表演博采众长,极具讽喻。淮海戏表演,博采京剧、昆剧等剧种之长,又富于创新。因其长期扎根于农村广阔天地,表演多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富有农村情致。表演程式如鸡刨糖、鸡弹绒、野鸡溜均让人忍俊不禁。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在观看淮海戏的演出后写道:“正因为它来自农村,所以演出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曲调和表演都非常朴实……戏演得很生动,哏而不俗,嬉而不谑,蛮有风趣,也极具讽喻。”此外,淮海戏的演出乐器在传承中得到创新,也颇具特色,从沿用打门头时代的“皮三弦”到现在的“板三弦”。其音高比皮三弦高一个八度,音色听上去更清脆、明亮。由此,不难看出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四是韵律独特,情感丰富。淮海戏的押韵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大韵分为十一类:马沙、呸灰、知希、焦稍、坡梭、普苏、排怀、丑牛、苍昌、弓声、甘单。针对不同段落,运用不同的韵脚字声,又都是和唱词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人物所要抒发的情感密切关联着的,符合汉字、汉语的声韵表现情感规律。

总之,淮海戏美学价值在于继承并发展了多种戏曲的艺术精华。历史发展源远流长,从文学剧本到舞台风貌,从音乐体制到演唱技巧,从人物化装到舞台布置,都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淮海戏的唱词结构,既较多地运用长于叙述的七字、十字齐言式,又配合使用长于激情的三字、四字等短句。这对于探讨中国戏曲中的唱词结构与曲调配合以及情感表现的关系,又有着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

三、淮海戏的发展困境

淮海戏在排演现代戏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现代戏表演特色。这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特别是有别于“话剧加唱式”的现代戏表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自90年代开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淡薄,尤其在年轻人中少有听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忙于生产经营,生活节奏加快,听众越来越少,年老的艺人难以继续演唱,年轻艺人纷纷改行,出现后继乏人、濒临消亡的危险。总体而言,淮海戏生存发展存在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发展环境制约。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现代文化占据了大多数青年人的业余生活,淮海戏的受众群体日益老龄化,因此听众越来越少。主要表现为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冲击,文化娱乐表现内涵、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戏曲不再是观众唯一的选择,老百姓的审美情趣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淮海戏的兴趣逐渐淡泊。淮海戏观众的流失和市场的萎缩,就总体而言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少有听众,他们感觉淮海戏土的是“老古董”。二是人才匮乏制约。戏曲人才是振兴淮海戏的基础。与过去以家族关系为纽带“办戏班”,“师带徒”相比,虽然现代化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已从家族型向学校型转化,培养规模扩大了,学员增多了、专业丰富了、细化了,但是淮海戏曲职业前景不容乐观,许多戏曲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如愿找到稳定的工作,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学技术、学手艺,也不愿意学唱戏,致使接班的传承人青黄不接,优秀的淮海戏演员更是屈指可数。三是方言的发展变异。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特定的文化土壤,地方戏曲发展同样需要地方语言文化的浸润。淮海戏是植根于淮海区人民生活的浓厚土壤,生于斯、长于斯。浓厚的淮海乡音是淮海戏赖以生存的大环境。随着普通话教育的推广普及和人口迁移等因素,方言逐渐向普通话看齐,变化很大。长此以往,如果罔顾“方言失真”的现状,即会失去本地观众的支持,制约了淮海戏的传播途径。淮海戏普及化、大众化、现代化受到严重挑战。

四、淮海戏创新传承的基本途径

坚持将淮海戏的传承与保护纳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系统工程中,以机制创新推动淮海戏在政策引领、扩大宣传、观众培育、内容保护、表演革新、乐器传承、等方面的全面创新。一是加强政策引领。着力构建政府支持淮海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戏曲院团与戏曲学融合发展,发展壮大专业与业余两支队伍、组织深入生活开展艺术体验活动、保持传统文化底蕴,狠抓精品创作,打磨品牌剧目,在改革创新中推动淮海戏发展。二是扩大宣传力度。借助电视、网络进行宣传,建立网站,提供免费下载剧目链接,把主打剧目制成电子音像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以加快传播速度、扩大社会影响,开设戏曲类的节目,通过企业的营销理念来宣传淮海戏;积极配合、支持学校组建业余剧团、输送专业人才、弘扬淮海戏文化。三是培育发展观众群。戏曲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观众,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育发展淮海戏观众群,要在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体现区域语言声调、继承传统民俗民风、活跃地方文化生活等方面下功夫,要扩大淮海戏在民间的市场占有率与活动空间,创新培育吸引力高、拥有较高观众群、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淮海戏精品力作。四是加强剧目文本保护。剧目是淮海戏的重要载体,也是淮海戏的核心内容。要加强对剧本、曲谱、剧照等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存、阅读、研究等。淮海戏剧目众多,如对《皮秀英四告》《樊梨花点兵》《三拜堂》《柴米河畔》《豆腐宴》等精典剧目进行录音、录像等方式加强对剧目进行收集、整理、保存、观赏以及研析。五是推动表演创新。加强对唱腔的保护与传承,对男腔 [东方调],辅助曲调 [金风调]、[龙门调]、[小生调];女腔 [好风光],辅助曲调 [二泛子]、[诉堂调]等各曲调的个性特色予以保护与传承。对表演程式动作的保护与传承,并使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特色。六是推动乐器传承。对淮海戏的乐器与乐队伴奏进行保护与传承,包括主奏乐器板三弦、淮海高胡,以及小皮三弦、小中胡、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唢呐与各种打击乐器。乐队伴奏的曲牌有《新八板》《苦黄连》《满台腔》《转州城》《山坡羊》《梳妆台》《小开门》《梦景》等,这些都应予以保护与传承。

此外,在剧目故事方面,坚持现代化、贴近观众为导向,保护好传统戏的同时将现代戏搬上舞台,以观众的需求作为淮海戏创作的出发点,提升台词口语化水平。

综上所述,当前创新传承淮海戏要积极开拓思路,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重点理清淮海戏传承各大谱系,并加以研究保护,培养好传承人;二是充分发挥杨秀英等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保护并传承好淮海戏曲;三是加强淮海戏资源的抢救和整理,注重专业化、数字化的保护方向,将内容创新与现代内涵相结合,通过专业、民间两个渠道传承淮海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淮海戏曲发展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戏曲从哪里来
四牌楼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