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与美国女性电影中的浪漫主义
2018-11-14耿文斐
耿文斐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审美现代性的理念来自于文化学,它和社会现代性一起组成了现代性理论两个层面,共同进行着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质疑。审美现代性的核心为主体性,它强调在审美活动中,对工业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阶级社会中的种种状况与意识形态进行审美地批判,对人的主体价值和审美感性进行挖掘和弘扬,避免人在现代社会遭受异化,变为“单面人”。而这恰好是与女性主义有不谋而合之处的。美国女性电影以浪漫主义的形式特征风靡全球,同时,这种浪漫主义又是建立在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涉之上的。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考量美国女性电影中的浪漫主义,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美国女性电影的认识。
一、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女性主义
在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与古典性相对应的现代性(modernity)应运而生。早在近两百年前的启蒙时期,现代性就伴随着启蒙和理性等概念产生,直到西方社会在科技、工业等方面实现全面现代化,西方文明走向高峰。而在现代化的早期,现代性基本等同于“工业社会”,或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宗教观的思维和思想文化模式,对于当时的人类社会而言,现代性无疑指向的是一个健康的方向。韦伯曾经指出,一个理想的理性社会是由工具理性、道德理性以及艺术理性三种理性所支配的。可以说,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现代性是启蒙运动与工业化的产物,在当时代表着一种积极的,与进步、解放等几近同义的价值判断。现代性肯定、尊重理性的力量,而人类社会也在科技的发展下大步向前,并实现了艺术等其他领域的发展。甚至,现代性也成为一种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而辐射到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中。
现代主义的出现则要晚于现代性。当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飞速发展中暴露出种种弊端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领域出现了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质疑和批判现代性。尤其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西方社会原本想对乌托邦进行靠近,不料曾经的合理却变为不合理,曾经的解放变为压迫,曾经的自主变为依附。而这也正是能从女性地位上可见一斑的。在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决不让步》(2005)中,人们在女性看似偏激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抱怨中看到了男权社会的集体蒙昧。现代性对人类的启蒙和解放,并不改变男性相对女性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地位上的优越,并且男性对此习以为常,即使并不怀揣恶意,但是他们依然在男权社会中占据权力,逃避责任,助长着两性的不平等。受惠于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并不无辜。电影中的乔西等女性在明尼苏达州的矿上工作,采矿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现代社会现代化后的产物,女性看似在这种进步中得到了与男性同等的工作权利。然而在矿上工作的女性遭受到的,来自男矿工和其妻子的各种性骚扰、性侮辱,则宣告着女性依然被压迫、依然不能实现自主的不合理状况。技术的先进没有弥补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女性的地位依然极为恶劣。
这也就涉及了现代性的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两个层面的概念。随着现代性不断遭受质疑和批判,它在众声喧哗的学术空间中最终被认为具有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两重性。社会现代性在经济层面上,依然肯定、坚守现代性的立场,相信历史的进步,依然将“现代”与解放、进步等联系在一起,作为人们应该追求的对象。而审美现代性(或曰文化现代性)则可以视为现代性的自我调整或自我批评,“为审美或文化概念的现代性在浪漫主义的初始阶段就强烈反对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界定文化现代性的是它对于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彻底反抗’(卡林内斯库),是它的否定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于它对于理性与进步观念的巨大的幻灭感,后者在其发展过程中变成了极度膨胀的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性、资本主义的官僚机构、粗俗的实用主义以及资产阶级的虚伪的市侩主义”。一言以蔽之,对现代社会进行怀疑、否定、反抗是审美现代性的内核。只要对美国女性电影稍加检视就不难发现,上述的如工具理性、官僚机构、市侩主义等,也都是在现代社会中对女性造成伤害者。例如,在《换子疑云》(2008)中,柯林斯的爱子沃特失踪,洛杉矶警方强行将另一个男孩交给柯林斯并宣称这就是沃特,柯林斯试图让警方直视错误,澄清事实,帮自己找回亲生儿子,然而警方却以妨碍公务罪将柯林斯送入精神病院。警方不仅指鹿为马,甚至勾结精神病院继续伤害柯林斯,让她有口难言。现代化下强大的国家机器给居于弱势的女性带来的是更大、更难以反抗的压迫。
二、审美现代性与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当时欧洲文学中盛行的艺术思潮。浪漫主义被认为是审美现代性最初的表现形式,是现代性的首次自我纠正,只要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出现的先后顺序稍加了解,也不难确证这一点。西方人认识到:“浪漫思潮的产生,简单地说,就是欧洲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如前所述,现代性与近代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浪漫主义正是站在了冷静、理性的智性思维的对立面。浪漫主义认为,工业文明将人类内在的灵性侵蚀,科学逻辑思维则将人类的诗性思维异化,这种现象是必须被遏止的。而后来出现的现代主义,则与浪漫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都对理性主义持反对态度,在创作中都强调挣脱现实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力等,它是现代性的第二次自我纠正。在电影这一艺术领域中,部分影片以现代主义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如充满奇幻色彩的《第七封印》等,然而这类影片往往在剧情上令人难以索解,更偏向小众电影。而富于浪漫主义的电影则不然,它唯美、轻松、乐观的一面使它很容易与观众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其怪异、感伤或神秘的一面,也易于唤起观众的审美感性。
例如,在以美国女权思想正暗潮涌动的20世纪50年代为背景的《蒙娜丽莎的微笑》(2003)中,卫斯理女子学院的教师依然秉承着为学生谋求一段好姻缘的目的来传授学生知识,而新来担任艺术史教师、自信而勇敢的凯瑟琳则不然,她教育学生不要为相夫教子而学习,要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勇气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凯瑟琳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也依然有学生放弃进入耶鲁读书的机会选择结婚。整部电影不仅叙事线索清晰,且全方位地营造出了一种怀旧氛围,如优雅精致的校园景致、轻柔流淌的配乐,还有女学生们鲜艳美丽的衣裙与妆容等,都是电影浪漫主义色彩的一部分。这些都服务于电影在女权问题上的深入挖掘,即女性应当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包括走入社会或回归家庭。又如《克莱默夫妇》(1979)、《末路狂花》(1991)、《弗里达》(2002)等影片。这些电影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却都展现了女性的本质力量,向观众暗示,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女性却一直处于隐身、退场的状态,而电影则将女性置于一种特定的对现实进行了一定夸张的情境下,克莱默夫人离家出走,塞尔玛和露易丝背负命案,弗里达遭遇车祸等,相比起理性,女性则用自己的美好情感,如善良、勇敢等,获得无穷的力量。可以说,没有浪漫主义,这些女性形象就无法被塑造得如此不拘一格,充满活力,无法让观众感受到她们与工具无关的情感,是同样属于男性的、人类最纯粹的、本初状态的情感。对于美国女性电影中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下总结。
三、美国女性电影浪漫主义表现
首先是情节设计的理想化。正如乔治·桑在写给福楼拜的信中所说,有的作家描写的是生活的真实面貌,而有的作家表现的则是生活“应有”的面貌。这和亚里士多德对欧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区分是一样的。浪漫主义根据人们的主观感受来设计出一种较为理想的生活。在文学创作中,这种主观感受往往属于作者,而在电影的拍摄中,这种主观感受则属于观众,换言之,电影主创会预测观众的意愿来安排情节。例如,在《风雨哈佛路》(2003)和《百万美元宝贝》(2004)中,两位女主人公都有着严峻的生活困境,家庭千疮百孔,经济捉襟见肘,但在逆境中,女主人公又表现出了过人的意志和专注,因此,让她们走出泥潭,才是生活“应有”的面貌。电影中的丽兹和麦琪的奋斗虽然并不顺利但都得到了回馈,丽兹进了哈佛大学,麦琪也成为出色的女拳击手。这种设计并非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对于美好、光明的积极追寻,是对女性主人公优秀品质的肯定。
其次是大量的可能性和偶然性。雨果将可能性和偶然性视为浪漫主义的一大特点。在美国女性电影中,情节的设计往往也具有悬念和曲折的,如在《龙文身的女孩》(2011)中,具有非凡调查能力、身世坎坷的莉丝贝丝帮助米克尔调查一桩40年前的杀人案等;人物的命运通常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故事整体显示出一定的离奇性。例如,在《曾经沧海难为水》(1974)中,爱丽丝的丈夫在一场意外中去世,爱丽丝成为寡妇,而在爱丽丝与本产生感情之后,又发现本隐瞒了自己的婚姻状况而且有暴力倾向,在去到下一个小镇,结识了大卫并花光了回家的钱后,大卫却打了爱丽丝的儿子,让爱丽丝只能又一次离开。又如在《隐藏人物》(2016)中,就在多萝茜等黑人计算员即将迎来职场的瓶颈时,NASA引入了极少有人会操作的IBM计算机让多萝茜看到了一线曙光。《女权天使》(2004)中的爱丽丝·保罗等人在争取女权的过程中遭遇同一战线者的因病去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意外事件的干扰等。
第三则是表现手法上具有夸张性。为了表达某种理想或情感,美国女性电影往往具有强烈的、夸张的艺术效果,如画面上色彩的瑰丽明亮、意象的丰富、情节和语言上的夸张等。例如,在《穿普拉达的女魔头》(2006)中,安迪进入时尚圈,为“女魔头”米兰达工作以后,在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以及办事的能力上,很快开始了从丑小鸭向白天鹅的蜕变,同时,时尚圈不为人知的一面也展现在她的面前,其中既有光鲜亮丽的华服酒会,又有令人不齿的阴谋和算计,以及女性对“美”和名利病态的追求。这导致了安迪最终离开了时尚圈,这段如梦如幻的经历也就成为过去。正如雨果所说的,浪漫主义往往夸张地将美和丑、高尚和滑稽并置,让观众游走于严肃庄重和欢笑随意之中。与之类似的还有如《蒂凡尼的早餐》(1961)、《欲望都市》(2008)等。在这些浮动的光影之下,潜藏着对美国乃至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进行深刻反思的暗流。
在西方语境里面,“审美现代性”与社会批判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社会批判也正是女性电影的摄制目的之一。通过对美国女性电影进行整理不难发现,其具有浪漫主义倾向,但并不仅仅是因其慰藉观众、迎合市场的需要而存在的。美国女性电影关涉着现代社会的灰暗一面,同时,电影人又在其中寄寓了某种浪漫情怀,即对于和谐人际关系与真、善、美人性的向往。美国女性电影的浪漫主义正是诞生在这现实和希望两股力量构成的一个张力场中,实现着审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