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汉语文教学中提高民族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018-11-14■/
■/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初级中学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追求真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动因。在民族类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为此,我曾试探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品味朗读,感受语言魅力
汉语文教学,读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采取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教师引读、配乐朗读、创设情境朗读等方法。将课文读熟,读得流利,有感情。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非常流利地读下来,那说明学生已进入读的境界了,将课文内容掌握了大半;如果学生不但能够流利地读下去,而且读得有感情,且能将这种感情表现的惟妙惟肖,那就说明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巧设情景,激发学生想象
想象力在审美心理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它能借助情感的推动,把审美感知和理解联结起来。使审美感知借助想象而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取得更为深广理解了的感受内容,取得感受的相对自由。故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对民族类学生教学过程中,以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很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始终围绕教师怎样“教”来进行。教师往往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而针对学生有些“出格”的想法和观点,有些教师回避甚至大加批判。有时,学生之间也会有一些讨论和交流。但都超不出教师设定的教学规划。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只能苟同教师的观点和思想的惯性,而失去了积极思维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勇气。最终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丧失。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要勇于实现角色的转化。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自由和空间,展示个性,体现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如汉语课本第四册散文《匆匆》,重在揭示了时间转瞬即逝的特点,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要引导学生多朗读,读流畅读出情感。这样,不仅学习了语言,而且加深了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接着顺势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题珍惜时光谈自己的感受。提高口头运用。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民族类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课本第一册《五彩池》,形容池水的色彩:“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尤其作为基础薄弱的民族类学生表现尤为突出。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学生平时疏于观察,对作者的情感难以理解。如课本第五册《背影》,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很难有切身的体会,通过让学生观看朗读视频,结合画面、课文语言的直观展现,结合课文语言,引导学生读议从而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总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适应终生阅读需要的各种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