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的文学审美价值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程新课标

■/

上海商业会计学校

自1904年清政府公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语文教育开始单独设科,屈指算来,语文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的历程当中,语文教育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初期的文言白话之争,还是之后对西方教学方法的引进,或是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都无不凸显出一代代国人对于语文教育的探索与努力。尽管时间滚滚向前走了一百年,但是否语文教育也充分发展了一百年呢?纵观四九年之后的语文教育发展,也只有从七八十年代,语文教育才开始真正走上改革发展之路。尽管在这短短二三十年间,语文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形式花样翻新,气势席卷全国,但这些实质上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吗?宋人叶水心说过:“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叶适集·赠薛子长》)要想“读书、为文、笃行、立志”四者皆长且都有益,对于如今的大多数人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因为在这个经济至上的社会,外在大环境在不断地引诱人走向功利,走向形式与手段。而看看民国以来的从事语文教育改革的诸大家,他们大多是“读书、为文、笃行、立志”四者皆长且有益的人,从他们意味深长的话语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些真知灼见的力量。

大家们在谈及学习语文经验时,大多都提到读小说成了他们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周树人在谈及自己学习国文的经验时曾写道:“我学国文,能够看书及略写文字,都是从小说得来的。”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一文中写道:“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故‘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喻,当以小说喻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而胡适也在《中学国文的教授》中说到:“我可以武断现在的中学毕业生能通中文的,都是自己看小说杂志看书得来的,决不是靠课堂上几本古文选本得来的。”而大凡在文学上有成就的大家们,无不博览群书,涉猎无数。由此看来,读书成了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读文学类的书,比如小说。通过大家们的只言片语,无不显现出读书写作与语文的密切关系,而读书写作恰恰与文学密切相关。

那到底文学与语文有着怎么的关系呢?对于语文课程中文学的地位与价值,学界向来也是争论不休。其实这个问题也就涉及到语文课程的本质问题,即通过语文课程,我们到底要教些什么?在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功能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并重。“工具性”,一言以蔽之,就是语言应用技能。而“人文性”则是文化性与人性的两者统一。其中的文化性是指一个自然状态的人经过教育、教养,成为一个文明的人、社会化的人。总而言之,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个具有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性、个性具备的文明的和社会的人。语文课程的价值就在此吗?在本文看来,新课标制定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只能说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作用,是语文课程实现其最终价值的前提条件。那何谓语文课程的最终价值呢?不管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它们侧重的都是对世界“真”与“善”的把握,而唯独缺少了对世界“美”的感受。在哲学层面上来说,人类对于世界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其中“真”偏向于对于客观世界探索,而“善”则偏向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唯有“美”,既不仅仅停留在客观世界,又不局限在人本身,而是在超越的基础上,完美地连接起“真”与“善”世界,构成了超越功利的、给人以直接快感的、美的世界。文学,作为美学研究中重要的一极,自然有着起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而文学,同时作为语文课程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对语文课程有着不言而喻的影响力。因此,文学成为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的桥梁,连接了与文学关系密切的两级,从而也为语文课程找到了其真正的精髓所在,也就是,语文课程中的审美价值。

尽管关于审美教育的讨论热火朝天,文章也不计其数,但其大多是在一个非常广阔且抽象的层面谈论审美教育。不管是讨论审美教育的本质,还是谈及审美教育的特征与价值,其都是把审美教育单列出来,看其与教育、艺术、哲学等的关系。而真正研究审美教育在具体学科中应用实践的文章却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大多是泛泛而谈,对问题的解决不提供实质的帮助。关于审美教育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层的洋洋大观,甚至把它提到终极生命关怀的高度,但在实践中却毫无进展,那审美教育的价值也只能如镜中花、水中月一般虚无缥缈。

仅仅找到语文课程的精髓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语文课程的精髓作用。而这又涉及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比如文学具有哪些审美价值,什么样的文章就有审美价值;又如选择哪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进入教材;再如怎样将教材中的作品审美价值融入课堂,如何让学生体验感受到等等问题。面对如此众多而急需解决的问题,只能说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问题的研究任重而道远,只能靠大家齐心上下求索而得之。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程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