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淡淡才是真
——以《女人,四十》为例简析许鞍华导演的影像风格
2018-11-14■/
■ /
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在刚刚结束的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电影《明月几时有》拿到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奖项成为当晚的最大赢家。而这篇文章要讨论的中心人物就是这位新鲜出炉的最佳导演——许鞍华,其实,对于许鞍华导演来讲,获奖早已不再新鲜,仅仅是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她就拿走了6座创造了一个纪录。
许鞍华1947年出生于中国东北鞍山,五岁随家人迁移到香港,之后进入伦敦电影学院攻读两年,1970年代回到香港,在著名导演胡金铨身旁当过短暂的见习生,之后又开始了为期五年的电视台工作,1979年拍摄心理惊悚片《疯劫》,虽然只是她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但因其错综复杂的叙述结构,标新立异打破传统,立即成为“香港新浪潮”的“揭幕之作”,而许鞍华导演亦逐渐成为香港新浪潮的标杆人物。
许鞍华导演的作品题材广泛,创作手法动人心弦。从1979年的《疯劫》到2017年的《明月几时有》,导演展现了她在掌控类型风格和描写故事人物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品质感,而我认为,在导演的众多作品中,最能引发共鸣感并赢得一致掌声的,还是以表现普通人普通生活为题材的家庭情节剧,其中,导演尤其偏爱以中、老年群体为核心的生活故事,如《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等,1995年的《女人,四十》更是她的巅峰代表作,分析这部作品的视听风格,也能让我们从中一探许鞍华导演独特的影像魅力。
《女人,四十》讲述一位人到中年的香港家庭妇女的生活故事,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她的生活和同年纪的许多人一样平凡而琐碎,酸甜苦辣、生老病死这些生命中人人都要感受与面对的百般滋味和永恒话题,故事的主人公也一样经历着、承受着。面对生活的重担,欣然接受生活的种种际遇,人到中年的她,开出了生命中最动人、美丽的花……
《女人,四十》在狂揽柏林电影节、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等各大颁奖礼的“演员类”奖项的同时,还收获了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摄影奖,从另一角度说明影片摄影的高度。
利用客观视点进行记录,摄影机尽可能直接捕捉人物和动作,不去试图添加任何主观情绪,让观众自己在镜头里主动发现细节和故事。这种摄影风格在《女人,四十》的开场出字幕片段已有所呈现,影片第一个镜头为全景镜头,一位老人坐在长椅上,利用画面中的梁柱做遮挡形成一种类似戏剧舞台的画框效果,接下来的几个镜头景别虽然发生变化,但摄影风格却保持一致,摄影机静静地站在远处,客观记录下场景和处于场景中的人,影片使用这样的摄影镜头开场,首先就为整部影片定下基调:自然地表达,平淡更有力量。
此外,影片还多次运用景深镜头,尽可能完整呈现真实生活的场景,从而扩大画面信息量,从萧芳芳拎着打折的大米穿过巷子,到几次家中场景的多人镜头,前中后景都被导演安排进不同的信息内容,以供观众自己去发掘和体会。
拍摄角度的选择也是影片抒情达意的一个重要元素,仰拍、俯拍等不同的摄影机角度,也传递出特定的情节信息或情感态度,《女人,四十》中导演为故事设计了一个隐喻——“天台上的鸽子”。“天台”自然也成为这部影片中的重要场景,电影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镜头就和“天台”有关:这个镜头由俯角和长镜头结合,跟随人物的场面调度构成不同的画面造型与情感意义,从画左萧芳芳和乔宏的双人俯拍镜头到跟随乔宏移到画右的单人俯拍,由温暖的亲情对话到看到公公小便失禁,其中的想要抒发的情绪,通过导演这一巧妙设计的镜头语言而体现出来。
电影中的剪辑可以引导每一个观众思维和情感。《看电影的艺术》一书中写到,“定格的突然出现会让人感到震惊。它是如此静止,所以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而在一些经典作品中也曾经利用定格这一手法为影史留下了一个个永恒的瞬间,如《四百击》《虎豹小霸王》等,定格常常被用在一段情节或整部影片的结束部分,随着动作的定格,画面的瞬间凝固,观众将铭记住这一镜头,这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技巧,能让观众感知到更加丰富的弦外之音。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就运用了定格效果,公公去世后,一家人的生活又回到了最初,大嫂走上天台,突然看到真的出现了一群鸽子……“原来真的有鸽子,爸爸说的鸽子!”她一边惊奇的喊着,一边抬头看飞起的鸽子,画面就在这一刻定格。在她看向天空的近景镜头里,这个四十岁女人的平凡故事到这里暂告一段落,故事虽然讲完,但透过萧芳芳那双感动、惊讶、思念并略带湿润的双眼,我们的思绪并没有随着定格的画面而停止,随着银幕上影像的逐渐淡出,观众尽情释放着自己的情绪,回味那份持久、动人的温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