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潞城贾村赛社傩舞文化的特点

2018-11-14赵超凡

戏剧之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傩舞猿猴礼节

赵超凡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61)

一、贾村赛社的起源发展

如果我们要研究贾村赛社中的傩舞文化,我们就不得不先来了解一下贾村赛社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民俗活动。

“赛”指的是感谢、感恩。“社”指的是土地之神。所以赛社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回报土地大神恩赐福泽,是人们对神灵产生敬畏和感恩后所发出的行动。具体表现出来就是春祈秋报。山西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关于赛社的记录,赛社活动当时在太行山地区颇为盛行,而且已经初具规模。而赛社活动最频繁最兴盛的是在明清时期,并且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民间赛社抄本为证。据资料考证,贾村的赛社活动,最晚也在明代的万历年间就已经出现,民间赛社抄本《礼节传簿》便有贾村赛社活动的详细记录。贾村中流传“每年一小赛,四十年一大赛”的俗语,其赛社活动的繁荣程度可见一斑,从清代开始,贾村赛社更是与周围八九个村落联合组织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1937年日本入侵,1938年的秋天后,潞城紧跟着失陷,迎神赛社活动就暂时停止了。解放后村民们为活跃文化生活就举办了小规模的赛社活动,唱上几台大戏来感谢神灵,文话大革命期间赛社活动再次全部停止。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把先民留下的民俗和工艺发扬光大、并且传承下去,在贾村杜同海先生申请、奔波努力之下,赛社活动正在传延中得到不断完善。流传近千年的迎神酬神的贾村赛社活动终于重现人间,贾村赛社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值得我们去更深的挖掘和研究。

二、贾村赛社傩舞舞蹈及其特点

(一)贾村赛社傩舞舞蹈的种类

赛社活动中的傩舞舞蹈有《跳方相》《监斋》《猿猴脱壳》等经典的傩舞节目,其中的《猿猴脱壳》,在《礼节传薄》上也有这个节目记载,那么由此可见这个节目至少已流行了四百多年,历史悠久。

我们可以对这些傩舞节目一一进行了解。

跳方相:这是古代一直特别流行的驱鬼逐疫的傩舞活动之一,《周礼》之中所描述的方相氏手掌之上蒙着熊皮、头顶上生着黄金般的四只眼睛、身着玄黄衣裳赤红大袍、左手持戈右手持盾的形态,成为了后代礼制社会中所要遵守的准则,可也是在后世,方相氏的装束打扮和演出表现产生了许多变化,也滋生出各具地区特性的样式,它的功效也在传统的驱瘟逐疫、丧葬驱邪的基础上,慢慢增添了更多象征意义,逐步成为赛社活动中用来开路的主要方式。也正因如此,《跳方相》是在赛社活动中的迎神时表演的舞蹈。

监斋:宋明时期的哑队戏在上党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是最受欢迎的一种表演形式。监斋,原本是指佛教、道教仪式中用来监视督促斋戒的护法神灵,在赛社的祭祀活动中,这里的神灵传袭了这一内涵,但是却用歌舞哑剧的表演形式来展现监察的各项内容。传统演出是由打头前行的诵念和监斋的神队戏一同组成,特别是监斋进入厨房后,改换了装扮,扮成三头六臂、手持板斧的威猛形象舞蹈起来,观视时让人颇感震慑。

猿猴脱壳:这个著名的傩舞剧目早在明王朝抄本《礼节传簿》之中就有记载,这表明截至明代中叶,这一表演形态依旧是赛社活动中十分重要的表现内容。然而,在上党地区的许多地区,这种模式也出现在葬礼仪式。这段表演,没有任何对白唱曲,只是由人扮作猿猴卧在事前铺好的绒毡上,着人将盛有面粉的面箩细细筛过,扮作猿猴之人遁走,从此留下猿猴的影迹,供奉于花祭前面;而丧葬的礼节仪式之中,这个猿猴的影迹就得挂在灵棚里。

这些剧目流传至今也许他的面目多少有些改变,但是其渊源的历史内涵和地区特色值得我们研究和欣赏。

(二)贾村赛社傩舞舞蹈的特点

傩舞表演形式比较特殊。首先,最典型的傩舞演员大多是头戴面具。在早期的傩舞角色里,便是依靠面具来区分舞蹈者的角色和行当的。面具又被称作“脸子”或“脸壳子”,大多是木头雕制,近些年也有用丝布织造,所描绘的斑纹以及颜色,全国各处都是大同小异。不同角色拥有不同形状和颜色的面具,以便更直观地展现出舞者所表演的角色行当的性格特点。傩舞的面具来源堪称深远,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纹面”,是“纹面”再度创作、夸张,增加了自我狞戾和变状异形之后的神秘感,对病疫妖鬼增添了不少威摄力,同时又给人以审美感受,增添了娱人功能。

许多人不承认贾村赛社中这些舞蹈剧目是傩舞,他们说贾村赛社中的的傩舞没有面具这个傩舞最典型的特点,因此不能把它称作真正的傩舞。这个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据我所知,贾村赛社中傩舞的面具有很多种,如猿猴、寿星、八仙、监斋神、大头和尚等,这些不仅说明贾村赛社中的傩舞是真正傩舞,也可从中看出浓重的地域特色,民俗风情。

猜你喜欢

傩舞猿猴礼节
猿猴和两个人
动物的“叫”各不同
A well-respect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白猿、仙桃与度脱——队戏《猿猴脱甲》的传说情境与功能阐释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浅谈桂林市秀峰区张家村傩舞的音乐及功能
刍议赣傩
探病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