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戏曲乐队指挥特点
2018-11-14张卫国
张卫国
(无锡市锡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 无锡市 214000)
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司鼓在乐队中不仅是演奏者,同时还是指节奏把控者和乐队指挥者,司鼓表演的成功与否,能直接影响到戏曲表演的效果。
一、司鼓的内涵
戏曲表演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表演艺术,它巧妙地将音乐、表演美术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作为乐队核心和灵魂所在,司鼓掌控着戏曲表演进度和效果。所谓的司鼓,“司”字的意思就是发布指令,即发出具有方向性的指挥,“鼓”泛指乐器,一般是戏曲乐队表演用的拍板和单皮鼓。“司鼓”合起来是指乐队中主管拍板和单皮鼓的人,司鼓不仅是表演者,同时还是乐队的核心,对整场戏曲表演起着指挥的作用。
二、司鼓指挥的特点
(一)坐着指挥
司鼓在戏曲表演过程中,全程都是处于坐位,因此司鼓指挥最显著特点就是坐着指挥。
(二)节奏感知和把控
作为司鼓,对节奏感知和把控是最基本要求,在整场的戏曲演出中,司鼓都是乐队的核心指挥者,必须保持自己的指挥领导地位,准确把控戏曲演奏的节奏,绝不能被其他的演奏者带偏节奏。因为一旦司鼓的节奏跑偏,整场表演都会陷入混乱之中。
(三)良好的记忆和应变能力
司鼓作为戏曲乐队的指挥者,在正式表演之前,要对表演的剧目进行详细了解,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一场表演指挥,所以,作为司鼓者,必须要有良好记忆。戏曲乐队在表演时,还可能遇到各种突发性事件,因此,司鼓者也必须具备良好临场应变能力,能对各种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反应,避免出现演出事故。
(四)熟练的技巧
作为戏曲表演的指挥者,司鼓必须具备熟练的技巧。在表演过程中,司鼓一般是左手拿拍板、右手握鼓条,时而左手打板,时而右手击鼓,用板和鼓配合行动,打出精彩热烈的喧哗场面,有时轻轻打几下板就能表现出各种内心活动。因此,司鼓必须精通打板击鼓的各种技巧,才能在演出时根据现场氛围及时调控,使演出完美。
三、当前戏曲乐队双指挥的特点
随着时代变迁,戏曲音乐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解放后,戏曲乐队组成人员也由原来的“七贤会”(大多数剧种都是打击乐五人、管弦乐二人,共七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而且不少剧目都有了专门的音乐唱腔,制作了简易伴奏。随着戏曲乐队组成人员扩编和各部职能具体划分,司鼓已经无法胜任指挥的角色了。所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流行“样板戏”中出现了双指挥,即在乐队前面再设立一个站姿指挥者,和司鼓配合指挥。
当然,双指挥在刚设立时也有不少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是,站姿指挥者一般是来自歌舞剧团或者毕业于专门的音乐学院,他们不是很了解传统的戏曲音乐。所以他们最初的指挥艺术比较适合歌剧,对于传统的戏曲音乐指挥比较生疏,不能很好理解传统戏曲音乐固有的程式性和可塑性功能,只是强调按谱指挥,不允许在表演时随意加减音乐,加之传统的司鼓指挥对于现代的音乐知识也很陌生,在指挥时更注重灵活性,喜欢随机应变,由此导致最初的双指挥在各自的指挥观念、指挥法则和具体的操作上不能同心协力,共同指挥。所以,最初双指挥特点是配而不合。
随后,不少剧团主张只设立一个指挥,但经实践证明,单指挥,无论是站姿指挥,还是司鼓的坐姿指挥,都无法适应现今的戏曲乐队。由站姿指挥掌控全局,却因不熟悉戏曲音乐的结构、伴奏技法以及戏曲音乐的可塑性功能等原因,无法指挥好,采用西洋乐队的法则处理戏曲乐队,去掉戏曲的可塑性部分以便于站姿指挥者驾驭,却因此失去了戏曲乐队最具特色的部分,表演的结果更是一败涂地。因为“自由性”是戏曲乐队音乐表演的特色,失去了自由性,戏曲也就失去了它的精华所在。当然,也有剧团沿用老传统,仍由司鼓者进行统一指挥,但经过实践证明,这样也行不通。因为随着乐团人数扩编,即使司鼓者熟悉现代音乐,了解现代指挥法,也无法包办整场指挥,强行指挥只能是顾此失彼,难以成功。由此可见,司鼓指挥不能包办当代的整场指挥,但站姿指挥也无法完全取代司鼓指挥。因此,当今的戏曲乐队,必须双指挥配合,双指挥配合指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总结
随着时代发展,戏曲乐队从司鼓指挥发展到现今的双指挥,是戏曲乐队发展需要。因此,作为戏曲乐队的指挥者,要不断地进行钻研总结,在长期实践中累积指挥的经验,发挥双指挥独特的指挥功能,必定会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指挥能力。
[1]彭涓.戏曲乐队指挥的特点[J].四川戏剧,2001-03-30.
[2]张德宁.戏曲乐队指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音乐天地,1998-02-15.